|
|||
小 义 释 归命彼世尊 应供等觉者 彼岸道品 1 序偈 一 一婆罗门〔婆和利〕 通达〔吠陀〕之真言 继续冀求无所有 憍萨罗都去南路 (九七六) 二 阿摄迦与阿罗迦 中间境域等距离 瞿陀婆利河畔住 彼拾落穗食树实 (九七七) 三 于彼〔住所〕之附近 已有广大之村镇 收获为生在彼处 彼于营作大施与 (九七八) 彼岸道品 一 -------------------------------------------------------------------------- 小部经典二十二 二 四 已进行作大施与 彼再入于草庵屋 当彼再入草庵时 来一他处婆罗门 (九七九) 五 伤足焦日〔咽喉渴〕 头受尘土齿着泥 彼接近彼婆和利 向彼乞讨五百金 (九八○) 2 六 婆和利见此之彼 招至坐所〔使坐息〕 问彼乐善〔健康〕耶 〔更〕向彼述次之语 (九八一) 七 我有一切之施物 我〔将以〕此为施舍 梵者!信认我之〔言〕 我无有五百之金 (九八二) 八 「若于我继续行乞 卿不与我五百金 为七日而汝之头 应使断裂为七分」 (九八三) 九 〔咒咀〕作法有诡诈 〔婆罗门〕唱恐怖言 彼闻彼之〔咒咀〕言 婆和利陷苦恼中 (九八四) 一○ 彼为愁之箭所中 悄瘁已不为摄食 且彼成为如斯心 意念已不乐禅定 (九八五) 一一 见〔彼〕骇怖使苦恼 天神起义欲相助 彼即接近婆和利 向彼述如次之语 (九八六) 一二 「彼不知解顶之事 彼是求财诡诈者 有关顶又与顶堕 于彼非有此智慧」 (九八七) 一三 「苦卿欲知此之事 有关顶又顶堕〔智〕 为我所问且语汝 我将使卿闻其语」 (九八八) 一四 「然我对此亦无知 在我关此无有智 然关顶与顶堕智 此是诸胜者之见」 (九八九) 3 一五 「然而于此地之上 顶为顶堕有谁〔知〕 天神!请问汝知耶 请求将彼告知我」 (九九○) 一六 「迦毘罗卫之都城 有世间出家导师 彼为甘蔗王后裔 释〔迦族〕子光照世」 (九九一) 一七 彼实是等正觉者 一切诸法达彼岸 一切神通得〔十〕力 一切诸法具眼者 彼岸道品 三 -------------------------------------------------------------------------- 小部经典二十二 四 一切诸法达尽灭 解脱彼已断尽依 (九九二) 一八 「彼佛世尊具眼者 现正说法于世间 汝往彼之前发问 彼将向汝解说〔彼〕」 (九九三) 一九 「听闻正觉者之语 踊跃意悦婆和利 彼之愁烦渐稀薄 〔彼〕获得广大之喜 (九九四) 二○ 踊跃意悦婆和利 感动向彼问天神 「如何村又如何街 如何地方世主〔在〕 将往最上人之处 我等礼拜正觉者」 (九九五) 二一 「憍萨罗都舍卫城 胜者博优广慧者 4 卸荷无漏释〔迦〕子 顶堕知者人牛主」 (九九六) 二二 闻此通达彼真言 告诸弟子婆罗门 「汝等前来诸学童 我语〔汝等〕闻我言 (九九七) 二三 彼向出现其世间 此为常时难得所 彼之正觉有令名 兴起教化于世间 宜速急往舍卫城 最上之人汝等见」 (九九八) 二四 「然师婆罗门!见彼 如何成佛我等知 如何而为知彼耶 无知我等请师语」 (九九九) 二五 「于诸真言〔吠陀〕中 完全大人三十二 相好光明被播传 顺次已能为解说 (一○○○) 二六 彼之四肢与五体 大人相好所有者 在彼只有二途径 除此无有第三事 (一○○一) 二七 〔彼〕若居住于在家 彼将征服此地上 不依笞杖与刀剑 依法统治其〔国家〕 (一○○二) 二八 若又彼由其家出 而为非家出家者 彼能开启〔三毒〕蔽 无上正觉阿罗汉 (一○○三) 二九 〔我〕之生年姓特相 真言(吠陀)与第子 有关顶与顶堕〔智〕 向彼寻问在意中 (一○○四) 三○ 〔彼〕若具有无障见 彼若成为佛(觉者) 彼岸道品 五 -------------------------------------------------------------------------- 小部经典二十二 六 〔我等〕以意为质问 彼将以语成返答 (一○○五) 5 三一 闻婆和利〔右之〕语 弟子十六婆罗门 阿耆多帝须弥勒 富那迦与弥多求 (一○○六) 三二 广多迦优波斯婆 难陀又与酰摩迦 刀提耶劫波两人 与贤者阁都干耳 (一○○七) 三三 更有跋陀罗浮陀 优陀耶及布沙罗 莫伽罗阇有慧者 〔最后〕宾祇耶大仙 (一○○八) 三四 〔彼等〕各各有徒众 一切世间有令名 乐禅定者以禅定 为植宿善为贤者 (一○○九) 三五 结发身着羚羊皮 〔彼等〕皆礼婆和利 对彼且为右绕礼 〔共使〕出发向北方 (一○一○) 三六 阿罗迦〔首都〕 入波底咤那 由彼向东方 之摩酰沙底 转往优禅尼 〔又向〕瞿那堕 〔更向〕卑地写 往〔都市〕婆那 (一○一一) 三七 憍赏弥往沙枳多 入最上都舍卫城 斯波酿迦毘罗卫 入拘尸那罗都市 (一○一二) 三八 波婆城向菩伽市 毘舍离向摩揭陀 〔王舍城〕中美适意 〔达〕波沙那迦塔庙 (一○一三) 三九 如渴者之〔求〕冷水 如商人〔求〕得大利 如被暑热〔求〕树荫 急登〔世尊所住〕山 (一○一四) 四○ 世尊正当彼之时 比丘众前〔被尊敬〕 如狮子于林中吼 为诸比丘说教法 (一○一五) 6 四一 阿耆多见正觉者 身有黄金色之光 光明照耀如太阳 又如十五圆满月 (一○一六) 四二 彼见〔世尊〕之肢体 圆满相好〔无等比〕 彼心欣悦立一方 意向〔世尊〕为质问 (一○一七) 四三 有关〔我师之生〕年 请语其姓与特相 彼岸道品 七 -------------------------------------------------------------------------- 小部经典二十二 八 请语真言通达〔状〕 师婆罗门教几人 (一○一八) 四四 「年龄成百二十岁 彼姓乃是婆和利 彼之肢体有三相 〔彼已〕通达三吠陀 (一○一九) 四五 〔大人〕相好与传说 又〔达〕语汇与仪轨 教授五百之弟子 以达自法之〔极致〕」(一○二○) 四六 「〔已使〕断爱最上人 〔三〕相简别婆和利 尊者请为我等说 勿使我等存疑惑」 (一○二一) 四七 「时彼以舌覆蔽颜 〔两〕眉中间有白亳 彼阴处隐覆被(马阴藏) 学童!斯知彼三相」 (一○二二) 四八 何亦不闻质问者 闻佛对问之回答 一切人人心感激 〔悉皆〕合掌为思惟 (一○二三) 四九 「无论诸天与梵天 须阇之夫如帝释 在于意中问质问 得应答者将有谁」 (一○二四) 五○ 「〔我等之师〕婆和利 偏问顶与顶堕〔智〕 世尊请为彼解说 仙人为我除疑惑」 (一○二五) 7 五一 「须知无明成为顶 信与念与定留〔三者〕 欲与精进使相应 有关明成顶堕智」 (一○二六) 五二 于兹〔彼之诸〕学童 〔不断〕狂喜大感激 片袒羚羊皮之依 〔向佛〕两足头伏礼 (一○二七) 五三 「婆罗门之婆和利 〔彼与〕诸多弟子共 心中踊跃大喜悦 尊师足下为礼拜」 (一○二八) 五四 「婆罗门之婆和利 与诸弟子共安乐 学童汝等亦〔皆然〕 成为安乐寿永久 (一○二九) 五五 婆罗门之婆和利 汝之疑问被解明 汝等意欲将〔为问〕 可问所有一切事」 (一○三○) 五六 由正觉者为解明 〔诸众学童〕合掌坐 兹阿耆多向如来 使为第一质问者 (一○三一) 序偈毕 彼岸道品 九 -------------------------------------------------------------------------- 小部经典二十二 一○ 注1 对此序偈之五十六偈由小义释未作何等解说之点观之,此之序偈或在小义释成立后为被 附加之物亦未可知。最低限度此之序偈应为在部派分裂后即现今巴利佛教之南方上座部 别立后而被制作附加者。盖相当此等之序偈之偈在他派之文献亦未见出一偈。尚对序偈中 之各各应注意之点于经集之此部分注记参照。 一 尊者阿耆多曰: 「由何〔世间〕为被盖 由何〔世间〕无光辉 何成〔世间〕之染着 请语何成大怖畏」 (一○三二) 「由何世间为被盖」〔之句中「世间」〕者,是地狱世间、畜生世间、饿鬼世间、 人世间、天世间、蕴世间、界世间、处世间、此世间、他世间、梵天世间、含天之 世间。此谓世间。此世间「由何而被蔽、被盖,」被妨障,被闭塞,被蔽,被隐蔽耶? 此是计由何世间为被盖」〔之义〕。 「尊者阿耆多曰」〔之句中〕,「曰」(如斯)者,此是句之接续,句之相合、句之 圆满、字之合体、文之接着、句之次第。「尊者」此是敬语、敬重语、尊重语、尊敬 语。(阿耆多」是彼婆罗门之名称、施设、语说、名、名业、命名、词、文、称呼。 此是「尊者阿耆多曰」〔之义〕。 9 「由何世间无光辉」者,是由何世间无光辉耶?无照耀耶?无明照耶?无普照 耶?不被认识耶?不被认耶?此是「由何世间无光辉」〔之义〕。 「何成世间之染着,」者,何故彼世间之染着、悬着、结缚、随染耶?由何而世 问为被着、固着、染、杂染、涂着、混合、悬、悬着、碍着耶?此是「何成世间之染 着」〔之义〕。「请语」者,为请言、示、施设、确立、开显、分别、显示、说明。此 是「何成大怖畏」〔之义〕。 如何成为大布畏?是如何彼世间之「大怖畏」、恼苦、冲击、灾祸、灾厄耶?此 是「请语何成大怖畏」〔之义〕。故彼婆罗门言。 尊者阿耆多曰: 第一 阿耆多学童所问之义释 一一 -------------------------------------------------------------------------- 小部经典二十二 一二 「由何世间为被盖 由何世间无光辉 何成世间之染着 请语何成大怖畏」 二 世尊宣:「阿耆多! 〔世间〕被盖由无明 悭吝放逸世无光 热望〔世间〕之染着 我言〔世〕苦大怖畏」 (一○三二) 10 「世为被盖由无明」〔之句中〕,无明者,是对苦而无智、对苦之集而无智、对苦 之灭而无智、对至苦灭之道而无智、对前际而无智、对后际而无智、对前后际而无 智、对此缘性缘起之诸法而无智、所有如斯无智、不见、不现观、不随觉、不正觉、 不通达、不潜入、不沈潜、不正观、不观察、不现见业、恶慧、愚、痴、疑蒙、痴 昧、无明、无明流、无明轭、无明随眠、无明缠、无明网、痴、不善根。此云无明。 世间是地狱世间、畜生世间、饿鬼世间、人世间、天世间、蕴世间、界世间、处世 问、此世间、他世间、梵天世间、含天之世间。此云世间。由此无明之被蔽、盖、 妨障、闭塞、蔽、隐蔽。此是「世间被盖由无明」〔之义〕。 「阿耆多」者,是世尊由呼婆罗门之名。世尊者,此是尊重之同义语。又贪之破 坏者故是世尊,瞋之破坏者故是世尊,痴之破坏者故是世尊,见之破坏者故是世尊, 棘之破坏者故是烦恼,烦恼之破坏者故是世尊。颁法宝,颁与,颁布故是世尊。诸 有之终熄者故是世尊。以修习身,修习戒,修习心(定),修习慧故是世尊。或世尊 是在阿练若、森林之边鄙无〔人〕声,无〔骚〕音,无人人之景象,应隐人而住, 11 禅思受用适当之卧坐所故是世尊。又世尊受用衣服、食物、卧坐所、病者之资具药 品故是世尊。又世尊受用义味、法味、解脱味、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故是世尊。 又世尊受用四禅、四无量、四无色定故是世尊。又世尊受用八解脱、八胜处、九次 第定故是世尊。又世尊受用十想修习、十偏定、安般念定、不净定故是世尊。又世 尊受用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支圣道故是世尊。又世 尊受用十如来力、四无畏、四无碍解、六神通、1六佛法故是世尊。世尊此之名非 由母所作、非由父所作、非由兄弟所作、非由姊妹所作、非由朋友、同僚所作、非 由亲戚、缘者所作、非由沙门、婆罗门所作,非由天神所作。此世尊之〔名〕是诸 佛世尊在菩提树下解脱之后与一切知智之获得作证共同之施设者。「此是世尊说示, 阿耆多!」〔之义〕。 第一 阿耆多学童所问之义释 一三 -------------------------------------------------------------------------- 小部经典二十二 一四 12 「悭吝放逸世无光」〔之句中〕,所谓悭吝者,是住处悭、〔施主〕家悭、称赞悭、 法悭之五悭。所有如斯悭、悭吝、悭吝性、杂欲、吝、紧缩、心之坚执此言为悭。 又蕴悭亦是悭、界悭是为悭、处悭亦是悭,把持此言为悭。放逸者,对身恶行、语 恶行、意恶行,又对五种欲心之放纵,放纵之逐行,又对诸善法之修习不作恭敬、 不作永续、不作持续、萎缩行、〔行〕欲之放弃、责任之放弃、不习行、不修习、不 多作、不受持、不专念、是放逸。即所有如斯放逸、放慢、放慢性。此谓之放逸。 「悭吝放逸世无光」者,由此悭由此放逸而世间无光辉、不照耀、不明照、不普照、 不被认识、不被认。此是「悭吝放逸世无光」〔之义〕。 「热望成世之染着」〔之句中〕,热望者,是所有贪、染贪、随导、随和、喜、喜 贪、心之染贪、欲求、昏迷、缚着、贪求、偏贪、执着、污泥、能动、幻、能生〔轮 回〕、〔苦〕生因、缝贪、有网、流贪、爱着、线綎、染着、营务、伴侣、愿、导有 者、贪林、爱林、亲睦、爱情、期待、结缚、望、望求、望欲、色望、声望、香望、 13 味望、触望、得望、财望、子望、命望、觅、偏觅、热望、觅望、觅贪、觅欲、动 贪、动转贪、动欲贪、媚贪、善欲性、非法贪、不等贪、欲求、欲望、冀求、希望、 求望、欲爱、有爱、无有爱、色爱、无色爱、灭爱、色爱、声爱、香爱、味爱、触 爱、法爱、暴流、轭、缚、取、障、盖、欲、结缚、随烦恼、随眠、缠、蔓、种种 欲、苦根、苦因缘、苦生、魔罟、魔钩、魔境、爱河、爱网、爱羁、爱海、贪欲、 贪、不善根,此言为热望。〔热望〕是世间之「染着」、悬着、结缚、随染。由此热望 世间而被着、固着、染、杂染、涂着、混合、悬、悬着、碍着。我言者,〔所谓〕「我 言」、我语、示、施设、确立、开显、分别、显示、说明。此是「热望成世被染着」〔之 义〕。 苦是其大怖畏〔之句中〕,「苦」者,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愁悲苦、忧恼 苦、地狱之苦、畜生界之苦、饿鬼界之苦、人界之苦、入胎因之苦、在胎因之苦、 出胎因之苦、随结于生者之苦、生者为他所支配之苦。使自苦之苦、为他所苦之 14 苦、苦苦、行苦、坏苦、眼病、耳病、鼻病、舌病、身病、头病、外耳病、口腔病、 齿病、咳、喘息、外鼻病、热病、老、腹病、气绝、赤痢、腹痛、虎列刺、癫、痈、 疱疮、肺病、癫间、轮癣、疥癣、风癣、抓伤、皲裂、出血、糖尿病、痔疾、疙瘩、 溃疡、胆汁等起病、痰等起病、风等起病、〔胆汁、痰、风〕集合病、气候变化所生 第一 阿耆多学童所问之义释 一五 -------------------------------------------------------------------------- 小部经典二十二 一六 病、不等姿势所生病、伤害所生病、业报所生病、寒、暑、饥、渴、大便、小便、 虻、蚊、风、炎热、与爬行类〔蛇类〕之接触所生苦、母死之苦、父死之苦、兄弟 死之苦、姊妹死之苦、亲子死之苦、亲女死之苦、失亲戚之苦、失财富之苦、失〔健 康〕疾病之苦、失戒之苦、失〔正〕见之苦。于其等诸法有初故认为兴起,有灭没 故认为灭。有依止于业之异热〔报〕,有依止于异热之业,有依止于名之色,有依止 于色之名,〔彼〕从于生,受老所弥漫,病所打胜,死所攻击,住立于苦中,无救护 所,无避难所,无归依所,不可归依者。此言为苦,苦成为世间之「大怖畏」、恼苦、 冲击、灾祸、灾厄。此是「我言其苦大怖畏」〔之义〕。故世尊宣示。 15 世尊宣示:阿耆多! 世间被盖由无明 悭吝放逸世无光 热望世间之染着 我言世苦大怖畏 三 尊者阿耆多曰: 「烦恼流流一切处 何以其等流遮障 流之防护请为语 由何流应被闭塞」 (一○三四) 「烦恼流流一切处」〔之句中〕,「流」者,是渴爱之流、见之流、烦恼之流、恶行 之流、无明之流。「一切处」者,是一切〔十二〕处。「流」者,是流、漏、流漏、作 用。〔即〕由眼对色而〔烦恼流〕、漏、流漏、作用。由耳对声流,由鼻对香流,由 舌对味流,由身对所触流,由意对法流、漏、流漏、作用。由眼色爱流、漏、流漏、 作用。由耳声爱流、漏、流漏、作用。由鼻香爱流,由舌味爱流,由身触爱流,由 意法爱流、漏、流漏、作用。此是「烦恼流流一切处」〔之义〕。 16 「尊者阿耆多曰」〔之句中〕,「曰」〔如斯〕者,是此句之接续、句之相合、句之 圆满、字之合体、文之接着、句之次第。「尊者」,此是敬语、敬重语、尊重语、尊 敬语。「阿耆多」者,是彼婆罗门之名、称、名称、施设、言说、名、名业、命名、 词、文、称呼。此是「尊者阿耆多」〔之义〕。 「何以其等流遮障」者,是如何流之掩蔽、「遮障」、防护、守护、护。此是「何以 其等流遮障」〔之义〕。 「流之防护请为语〕者,是请语流之掩蔽、遮障、〔防护」、守护、护,请言、示、 施设、确立、开显、分别、显示、说明。此是「流之防护请为语」〔之义〕。 第一 阿耆多学童所问之义释 一七 -------------------------------------------------------------------------- 小部经典二十二 一八 「由何流应被闭塞」者,是由如何之流「被闭塞」、被遮断、不流、不漏、不流漏、 不作用耶?此是「由何流应被闭塞」〔之义〕。故彼婆罗门言。 尊者阿耆多曰: 「烦恼流流一切处 何以其等流遮障 流之防护请为语 由何流应被闭塞」 四 世尊宣:阿耆多! 世间所有烦恼流 其等遮障乃是念 17 流之防护我将语 此等由慧可闭塞 (一○三五) 「世间所有烦恼流」者,是我宣说、述说、宣示、施设、确立、开显、分别、显 示、所说明之所有此等之流,所谓渴爱之流、见之流、烦恼之流、恶行之流、无明 之流。「世间」者,是恶趣世间、人世间、天世间、蕴世间、界世间、处世间。此是 「世间所有烦恼流」〔之义)。「阿耆多」者,是世尊呼彼婆罗门之名。「其等遮障乃是 念」〔之句中〕,「念」者,是所有念、随念、现念、念、忆念、忆持、沈潜、不忘失、 念、念根、念力、正念、念觉支、一行道〔一乘道〕,此言为念。「遮障」者,是掩蔽、 遮障、防护、守护、护。此是「其等遮障乃是念」〔之义〕。 「流之防护我为语」者,是我将语、言、示、施设、确立、开显、分别、显示、 说明流之掩蔽、遮障、防护、「守护」、护。此是「流之防护我为语」〔之义〕。 「此等由慧可闭塞」〔之句中〕,「慧」者,是慧知解、思择、简择、择法、观察、 思察、省察、贤明、善巧、巧妙、辨别、思念、普观、广〔慧〕、慧导者、观(毘钵 舍那)、正知、鞭、慧、慧根、慧力、慧刀、慧殿、慧明、慧光、慧灯、慧宝、不痴、 择法、正见。「此等由慧可闭塞」者,是由慧而此等之流可「闭塞」、遮断、不流、不 漏、不流漏、不作用。于「一切行无常」之知见者,由慧而此等之流可闭塞、遮断、 18 不流、不漏、不流漏、不作用。于「一切行是苦」之知见者,由慧而此等之流可闭塞、 遮断、不流、不漏、不流漏、不作用。于「一切法是无我」之知见者,由慧而此等之 流可闭塞、遮断、不流、不漏、不流漏、不作用。于「缘无明而有行」之知见者,由 慧而此等之流可闭塞、遮断、不流、不漏、不流漏、不作用。于「缘行而有识」、「缘 识而有名色」、「缘名色而有六处」、「缘六处而有触」、「缘触而有受」、「缘受而有爱」、 「缘爱而有取」、「缘取而有有」、「缘有而有生」、「缘生而有老死」之知见者,由慧而 第一 阿耆多学童所问之义释 一九 -------------------------------------------------------------------------- 小部经典二十二 二○ 此等之流可闭塞、遮断、不流、不漏、不流漏、不作用。于「无明之灭故而有行之灭」、 「行之灭故而有识之灭」、「识之灭故而有名色之灭」、「名色之灭故而有六处之灭」、 「六处之灭故而有触之灭」、「触之灭故而有受之灭」、「受之灭故而有爱之灭」、「爱之 灭故而有取之灭」、「取之灭故而有有之灭」、「有之灭故而有生之灭」、「生之灭故而 19 有老死灭」之知见者,由慧而此等之流可闭塞、遮断、不流、不漏、不流漏、不作用。 「此是苦」、「此是苦之集」、「此是苦之灭」、「此是至苦灭道」之知见者,由慧而此等 之流可闭塞、遮断、不流、不漏、不流漏、不作用。「此是漏」、「此是漏之集」、「此 是漏之灭」、「至此漏灭道」之知见者,由慧而此等之流可闭塞、遮断、不流、不漏、 不流漏、不作用。「此等诸法应知通」、「此等诸法应偏知」、「此等诸法应舍断」、「此 等诸法应修习」、「此等诸法应作证」之知见者,由慧而此等之流可闭塞、遮断、不流、 不漏、不流漏、不作用。六触处之集、灭没、乐味、过患与出离之知见者,由慧而 此等之流可闭塞、遮断、不流、不漏、不流漏、不作用。五取蕴之集、灭没、乐味、 过患与出离之知见者,四大种之集、灭没、乐味、过患与出离之知见者,「所有集之 20 法一切是此灭法」之知见者,由慧而此等之流可闭塞、遮断、不流、不漏、不流漏、 不作用。此是「此等由慧可闭塞」〔之义〕。故世尊宣说。 世尊宣曰:「阿耆多! 世间所有烦恼流 其等遮障乃是念 流之防护我将语 此等由慧可闭塞」 五 尊者阿耆多曰: 「慧与念为我所尊 〔与此同伦〕名与色 如何情况归湮灭 彼为我问请为语」 (一○三六) 「慧与念」〔之句中〕,「慧」者,是所有慧、知解、思择、简择、择法、观察、思 察、省察、贤明、善巧、巧妙、辨别、思念、普观、广〔慧〕、慧、导者、观、正知、 鞭、慧、慧根、慧力、慧刀、慧殿、慧明、慧光、慧灯、慧宝、不痴、择法、正见。 「念」者,是所有念、随念……乃至(一八页参照)……是正念。此是「尊者阿耆多曰, 慧与念」〔之义〕。 21 「我尊!名与色」〔之句中〕,名者,是受想、行识之四无色蕴。「色」者,是地、 水、火风之四大种所造色。「我尊」者,此是敬语、敬重语、尊重语、尊敬语。此 第一 阿耆多学童所问之义释 二一 -------------------------------------------------------------------------- 小部经典二十二 二二 是「我尊!名与色」〔之义〕。 「彼为我问请为语」〔之句中〕,「彼于我」者,是我问、我乞、我求、我信乐之。 「请为语」者,是请语、言、示、施设、确立、开显、分别、显示、说明。此是「彼为 我问请为语」〔之义〕。 「如何情况归湮灭」,此是何情况而灭、寂灭、灭没、安息耶?此是「如何情况归 湮灭」〔之义〕。故彼婆罗门言。 尊者阿耆多曰: 「慧与念为我所尊 〔与此同伦〕名与色 如何情况归湮灭 彼为我问请为语」 〔世尊宣:〕阿耆多! 六 汝斯所质问 我将为汝说 名与色无余 为湮灭之时 由于识之灭 此处〔慧、念、名色〕灭(一○三七) 「汝斯所质问」〔之句中〕,如斯所质问是慧、念、名色。质问,是问、乞、求、 信乐。 22 阿耆多!「我将为汝说」〔之句中〕,「阿耆多」者,是世尊呼彼婆罗门之名。「我 将说」者,是其我将说、言、示、将施设、将确立、将开显、将分别、将显示、将说 明慧、念、名色。此是阿耆多!「我将为汝说」〔之义〕。 「名与色无余,为湮灭之时」〔之句中〕,「名」是四无色蕴。色者是四大种及四大 种所造之色。「无残」者,是普偏、一切之一切,无残是无余〔之义〕。无残者,此是 偏取之语。湮灭者、是灭、寂灭、灭没、安息。此是「名与色无残,为湮灭之时」〔之 义〕。 「由于识之灭,此处〔慧、念、名色〕灭」,依须陀洹道智行作识之灭,而除 七有可生起无始轮回之所有名与色,一切于此时湮灭、寂灭、灭没、安息。依斯陀 含道智行作识之灭,而除 3二有可生起五有之所有名与色,一切于此时湮灭、寂灭、 灭没、安息。依阿那含道智行作识之灭,而除4 一有可生起欲有之所有名与色,一 23 切于此之时湮灭、寂灭、灭没、安息。依阿罗汉道智行作识之灭,可生起所有名与 色,一切于此之时湮灭、寂灭、灭没、安息。于无余般涅盘界般涅盘阿罗汉前识之 第一 阿耆多学童所问之义释 二三 -------------------------------------------------------------------------- 小部经典二十二 二四 灭而慧、念、名、识于此之时湮灭、寂灭、灭没、安息。此是「由于识之灭,此处此 湮灭」〔之义〕。故世尊宣示。 〔世尊宣:〕「阿耆多! 汝斯所质问 我将为汝说 名与色无残 为湮灭之时 由于识之灭 此处此湮灭」 七 所有法之察悟者(阿罗汉)及兹一般之有学 彼等行动(行道) 问我尊智者(佛)请语我(一○三八) 「所有法之察悟者」〔之句中〕,法之察悟者是阿罗汉、漏尽者。何故阿罗汉、漏 尽者谓法之察悟者耶?彼等察悟法、知法、考虑法、度知法、辨知法、辨别法。〔即〕 「一切行是无常」以察悟法、知法、考虑法、度知法、辨知法、辨别法。「一切行是苦」 以察悟法……乃至……「一切法是无我」以察悟法,「缘无明而有行」以察悟法……乃 至(一九页以下参照)……「所有集之法皆是灭法」以察悟法、知法、考虑法、度知 24 法、辨知法。或又在彼等〔阿罗汉〕已察悟蕴、察悟界、察悟处、察悟趣、察悟生 起、察悟结生、察悟有、察悟轮回、察悟轮转。或又彼等在蕴之终边、在界之终边、 在处之终边、在趣之终边、在生起之终边、在结生之终边、在有之终边、在轮回之 终边、在轮转之终边、在最后有、在最后之身体、在最后之持身者、是为阿罗汉。 5此为彼等最后身 此为最终之身体 最后之生死轮回 彼等无有再有事 谓彼阿罗汉漏尽者是法之察悟者。此是「所有法之察悟者。」 「及兹一般之有学」〔之句中〕,「有学」者,何故言为有学耶?为学故是有学。学 何耶?(一)亦学增上戒,(二)亦学增上心,(三)亦学增上慧。 (一)增上戒学者云何?兹有比丘,具戒,防护别解脱律仪而住,具足正行与行处, 于微细之罪亦生怖畏,受持学诸学处〔戒〕。小戒蕴、大戒蕴、戒、住立、初行、自 制、律仪、诸善法得达之首先、最先,此是增上戒学。 25 (二)增上心学者云何?兹有比丘,离诸欲、离诸不善法、有寻、有伺、由离生喜、 乐具足初禅而住。于寻伺止息之故,为内之净、为心之专一、无寻、无伺、由定生 喜、乐,有具足第二禅而住。于喜之舍离故,住于有舍,有念有正知而以身受乐──说 第一 阿耆多学童所问之义释 二五 -------------------------------------------------------------------------- 小部经典二十二 二六 彼诸圣者「有舍有念而乐住」──具足第三禅而住。舍断乐故、舍断苦故、灭没喜、 忧故、成为不苦不乐、由舍念之清净具足第四禅而住。此是增上心学。 (三)增上慧学者云何?兹有比丘具慧──是圣,为决择,至正苦之尽灭──具备 有关于生灭之慧。彼如实知解此是苦,如实知解此是苦之集,如实知解此是苦之灭, 如实知解此是至此苦灭之道。如实知解此是漏,如实知解此是漏之集,如实知解此 是漏之灭,如实知解此是至漏灭之道。此是增上慧学。 〔彼等有学〕学顾念此等三学,知而学、见而学、观察而学、于心决意而学、 以信信解而学、勉励竞进而学、使现起念而学、等持心而学、以慧知解而学、知通 应知通而学、偏知应偏知而学、舍断应舍断而学、修习应修习而学、作证应作证而 学、行、修行、正行、正持而行。由此而言为有学。「一般」者,是多此等之有学。 〔即〕须陀洹与〔须陀洹〕向、斯陀含与〔斯陀含〕向、阿那含与〔阿那含〕向及 26 6 阿罗汉与〔阿罗汉〕向。所谓〔兹」者,是于此佛教之见,于此之忍〔智〕,于此之 意欲,于此之持说,于此之法,于此之律,于此之法与律,于此之宣说,于此之梵 行,于此之师教,于此之身体,于此之人界。此是「及兹一般之有学」〔之义〕。 「彼等行动〔行道〕,问我尊智者请语我」者,是尊师「智者」、贤者、觉慧者、知 者、辨知者、有慧者、请语「彼等」法之察悟者及有学之「行动」所作、行为、所行、 行处、住、行道。「问」者所问、质问、被乞、被求、信乐。「请语」者,是请语、言、 示、施设、确立、开显、分别、显示、说明。「我尊」者,此是敬语、敬重语、尊重 语、尊敬语。此是「彼等行动〔行道〕,问我尊智者请语我」〔之义〕。故彼之婆罗门 言。 所有法之察悟者 及兹一般之有学 彼等行动〔行道〕 问我尊智者请语我 八 诸欲不可为贪求 意之混浊不可有 善巧而于一切法 比丘有念应普行 (一○三九) 「诸欲不可为贪求」〔之句中〕,欲者,概言之,是(一)事欲与(二)烦恼欲之二欲。 27 (一)事欲〔欲之对象物〕者云何?适意之色、适意之声、适意之香、适意之味、 适意之触、敷物、着物、奴婢、奴仆、山羊、羊、鸡、豚、象、牛、马、牝马、田 园、宅地、金〔银〕、货币、村、街、王市、国土、地方、〔四兵之〕营舍、仓库及 第一 阿耆多学童所问之义释 二七 -------------------------------------------------------------------------- 小部经典二十二 二八 所有染爱事物是事欲(欲之对象)。又有过去之〔事〕欲、有未来之〔事〕欲、有现 在之〔事〕欲。有内之〔事〕欲、有外之〔事〕欲、有内外之〔事〕欲。有劣之〔事〕 欲、中之〔事〕欲、胜之〔事〕欲、恶趣之〔事〕欲、人之〔事〕欲、天之〔事〕 欲。7现起之〔事〕欲、8化作之〔事〕欲、由9他而所化作之〔事〕欲。有偏取 之〔事〕欲、不偏取之〔事〕欲、我执之〔事〕欲、我所不执之〔事〕欲。欲界之 一切诸法,无色界之一切诸法亦为渴爱之据所、渴爱之所缘而由欲爱之义、由染着 之义、由使起憍之义而为〔事〕欲、此等言为事欲。 (二)烦恼欲者云何?欲是〔烦恼〕欲、贪是〔烦恼〕欲、欲贪是〔烦恼〕欲、思 惟是〔烦恼〕欲、贪是〔烦恼〕欲、思惟贪是〔烦恼〕欲。彼对〔五种〕欲是欲欲、 欲贪、欲喜、欲爱、欲爱情、欲热恼、欲昏迷、欲缚着、欲暴流、欲轭、欲取、欲 贪盖。 10欲!我见汝之根本 欲!汝由思惟而生 欲!我不思惟于汝 如是汝将成无有 28 此等谓烦恼欲 贪求是渴爱。即所有贪、染贪……乃至(一四页参照)……贪欲、贪、成为不 善根。 「诸欲不可为贪求」者,是不可贪求事欲、烦恼欲,不可障碍于〔彼等〕,离贪求、 舍贪求、唾弃贪求、脱贪求、舍遣贪求、离贪、舍贪、脱贪、舍遣贪、不爱、寂灭、 清凉、受乐、自为梵而住。此是「诸欲不可为贪求」〔之义〕。 「意之混浊不可有」〔之句中〕,「意」者,是心意、意所、心脏、净白〔心〕、意、 意处、意根、识、识蕴、随顺〔触等法〕之意识界。由身恶行而心混浊、动转、摇、 冲突、动摇、动乱而不寂灭。由于语恶行、意恶行、贪、瞋、痴、忿、恨、覆、恼、 嫉、悭、谄、诳、强情、激情、慢、过慢、憍、放逸、一切烦恼、一切恶行、一切 不安、一切热恼、一切热苦、一切不善行、而心混浊、动转、摇、冲突、动摇、动 乱而不寂灭。「意之混浊不可有」者,是由心而不混浊、不动转、不摇、不冲突、不 29 动摇、不动乱、应为寂灭,舍混浊诸烦恼、舍断、除去、灭除、使之灭无,远离诸 烦恼之混浊、离、舍离、出离、弃遣、寂灭、离脱、离缚、以不限定之心而住。此 是「意之混浊不可有」〔之义〕。 第一 阿耆多学童所问之义释 二九 -------------------------------------------------------------------------- 小部经典二十二 三○ 「善巧而为一切法」者,是〔知〕「一切行无常」而善巧一切诸法,〔知〕「一切行 是苦」而善巧一切诸法,〔知〕「一切法无我」而善巧一切诸法,〔知〕「缘无明而有行」 而善巧一切诸法……乃至(一九页以下参照)……〔知〕「所有集之法皆是灭法」而 善巧一切诸法。如斯是「善巧而为一切诸法」〔之义〕。 或又〔知〕「无常」而善巧一切诸法,〔知〕「是苦、病、痈、箭、痛、恼、敌、 毁、疾、祸、不快、怖畏、灾患、动、坏、不恒、无救护所、无避难所、无归依所、 不成为归依者、是空缺、空虚、空、无我、过患、变易法、不坚实、痛恨、杀戮者、 非有、有漏、有为、魔食、生法、老法、病法、死法、愁悲苦忧恼法、杂染法、集、 灭没、11不乐味、过患、12不出离、而成善巧一切诸法。如斯亦是「一切诸法而为善 巧」〔之义〕。 30 或又蕴善巧、界善巧、处善巧、缘起善巧、念处善巧、正勤善巧、神足善巧、 力善巧、觉支善巧、道善巧、果善巧、涅盘善巧。如斯亦是「一切诸法而为善巧」〔之 义〕。 或又一切〔即〕言一切眼与色、耳与声、鼻与香、舌与味、身与触、意与法之 一切言为十二处。对内外之〔十二〕处贪之舍断、根绝、如被截顶之多罗树成为灭 无,于未来不生起故,由此而亦善巧一切诸法。此是「一切诸法而为善巧」〔之义〕。 「比丘有念应普行」〔之句中〕,有念者,是由四原因而有念。〔即〕对身修习身 随观念处而有念,对受、对心、对法修习法随观念处而有念。又由他之四原因而亦 有念。〔即〕由不念之回避而有念,以念行应行诸法故而有念,〔以念〕害破念之对 治诸法故而有念,不忘失念因之诸法故而有念。又由他之四原因而亦有念。〔即〕具 备念之故而有念,以念能为自在故而有念,练达念之故而有念,由念不退转故而有 念。又由他之四原因而亦有念。〔即〕念之故而念、寂之故而有念,寂止之故而有念, 具备善人之法故而有念。由佛随念而有念,由法随念而有愿,由僧随念而有念,由 31 戒随念而有念,由舍随念而有念,由天随念而有念,由安般念而有念,由死念而有 念,由身至念而有念,由寂止随念而有念。所有念、随念、现念、念、忆持、沈潜、 不忘失、念、念根、念力、正念、念觉支、一行道〔一乘道〕此言为念。具此之念、 正具、达、正达、成、正成、令具备者言为有念。 比丘者,是13破坏七法故是比丘。〔即〕(一)破坏有身见,(二)破坏疑,(三)破坏戒禁 第一 阿耆多学童所问之义释 三一 -------------------------------------------------------------------------- 小部经典二十二 三二 取,(四)破坏贪,(五)破坏瞋,(六)破坏痴,(七)破坏慢。彼破坏杂染而资再有、有不安有 苦报、宝未来之生老死诸之恶不善法。 14世尊宣示:「萨毘耶! 「汝自由道使〔修习〕 至般涅盘度疑惑 已成〔梵行〕舍断有 灭尽再有成比丘」 「比丘有念应普行」者,有念比丘应「普行」、应有念而步行、有念而立、有念而 坐、有念而卧、有念而往、有念而来、有念而前视、有念而顾视、有念而屈身、有 念而伸身、有念而携僧伽梨衣、钵衣、有念而行、有念而行作、应动作、活动、护 持、持续、维持。此是「比丘有念应普行」〔之义〕。故世尊宣示: 32 诸欲不可为贪求 意之混浊不可有 善巧而为一切法 比丘有念应普行 〔世尊说法之偈〕将终?彼婆罗门向与同一欲、同一加行、同一意趣、同一熏 习之熏习者之数千生类云:「所有集之法皆是灭法」已生远尘离垢之法眼。又彼之婆 罗门之心为无取而已解脱诸漏。将得阿罗汉果,已消失羚羊皮、结发、树皮衣、杖、 15曼陀罗、发、须。彼成着16黄色之袈娑依,携僧伽梨衣之比丘而由随义之行道而 合掌,礼拜世尊,坐曰:「尊师!世尊是我师,我是弟子。」 阿耆多学童所问之义释第一〔毕〕。 注1 有关六佛法大义释一、一九五页参照。 2 七有。须陀洹之最劣者亦言极七反之生,而在恶趣世间不但绝对不堕,在人天世间亦只为 今后最高七回生起而在其后称为般涅盘。故须陀洹除七有而在其以上无轮回事。有关此点 及在有关次之二注 Visuddhi-magga P.709f.及俱舍论贤圣品(大正二九、一二三a以下) 等参照。 3 二有云云。如斯陀含义释为一来,此只向人世间来一回而今后往人天世间一次生起后而为 般涅盘。故斯陀含只残留二有之轮回。 4 一有。如阿那含虽义译为不还,在此人世间已不还来,一回生于色界天由其处般涅盘。故 阿那含只有向色界之一有生起,无向欲界生起烦恼。 5 本偈虽由 Thag.202 之引用,文句则有多少相违。 第一 阿耆多学童所问之义释 三三 -------------------------------------------------------------------------- 小部经典二十二 三四 6 阿罗汉若为无学,在此处亦举为有学是误解。 7 令现起之事欲(Paccupatthita)是除去地狱,为其余之恶趣有情、人、四大王天乃至都 率天。 8 化作之事欲(nimmita)是化乐天。 9 由他而化作之事欲(Paranimmita)是他化自在天。 10 本偈为 J.III,450 之引用。MNd.2,28;Mahavastu III.190 等参照。 11 不乐味(anassadato)在 MNd.53 同文之个所虽为 assadato 在今之情况则不正确。 12 不出离(anissaranato)在 MNd.53 之同文个所虽为 nissaranato 在今之位则不正确。 13 比丘(bhikkhu)(由bhikkhati<desid.bhaj)而来者,bhikkhu 为 bhinna<bhid 有(破坏)之意味,此不过世俗的语源之解释而己。 14 本偈由 Sn.514 之引用。MNd.71;Mahavastu III,395;佛本行集经卷三九(大正三、八三 四a)等参照。 15 曼陀罗(manndala)在底本虽有 mandalu 今从 PTS 本 Intro.XXIV。但此时,曼陀罗 为何意义不明。 16 的黄色之(Pandu)在底本虽有 bhanda 今从 PTS 本。 一 尊者帝须弥勒曰: 「谁能满足此世耶 谁无动〔贪〕之事耶 两边〔极端〕谁知通 不着〔端〕中以慧智 请言谁为大人耶 谁在此处超缝〔爱〕」 (一○四○) 「谁能满足此世耶」者,是〔谁在此世间〕有满足、悦意,完全之思惟耶?此是 「谁能满足此世耶」〔之义〕。 「尊者帝须弥勒曰」〔之句中〕,「曰」〔如斯〕者,此是句之接续、句之相合、句 之圆满、字之合体、文之接着、句之次第。「尊者」,此是敬语、敬重语、尊敬语。 「帝须」者,是彼婆罗门之名、称、名称、施设、言说、名、名业、命名、词、文、 第二 帝须弥勒学童所问之义释 三五 -------------------------------------------------------------------------- 小部经典二十二 三六 称呼。「弥勒」者,是彼婆罗门之姓、称、名称、施设、言说、名、名业、命名、词、 文、称呼。此是「尊者帝须弥勒曰」〔之义〕。 「谁无动之事耶?」是爱动、见动、慢动、烦恼动,此等之「动」谁无有之事耶? 34 不存耶?不存在耶?不能得耶?所舍断、正断、寂灭、安息、不得生起,以智火烧 耶?此是「谁无动事耶」〔之义〕。 「两边谁知通」者,谁知通两边、为知、考虑、度知、辨知、明暸。此是「两边谁 知通」〔之义〕。 「不着端、中以慧智」者,是不着、不固着、出离、弃遣、离脱、离缚、以不限 定之心而住耶?此是「不着端、中以慧智」〔之义〕。 「请言谁为大人耶?」是请言谁为大人、最高人、最胜人、最殊胜人、秀逸人、 最上人、胜妙人、请语谁、考谁、话谁、见谁、言说谁?此是「请言谁为大人耶」〔之 义〕。 「谁在此处超缝爱?」者,是谁缝、凌渴爱、凌驾、越、超越、离越。此是「谁在 此处超缝爱」〔之义〕。故婆罗门言。 尊者帝须弥勒曰: 「谁能满足此世耶 谁无动〔贪〕之事耶 两边极端谁知通 不着端中以慧智 35 请言谁为大人耶 谁在此处超缝爱」 二 世尊宣示:弥勒! 于诸欲中具梵行 常为有念离渴爱 比丘寂灭察悟〔法〕 在彼无有动之事 (一○四一) 三 极端两边彼知通 不着端中以慧智 我言彼为一大人 彼在此处超缝爱 (一○四二) 「于诸欲中具梵行」〔之句中〕,欲者,概言之,是事欲与烦恼欲之二欲……乃至 (三八页参照)……此等言为事欲……乃至(二七页参照)……此等言为烦恼欲。 「具梵行」〔之句中〕,梵行者,是远离犯不妙法〔侄法〕之事,离、离去,是〔彼之〕 离、不作、不行、不干犯、不越限。又为不由教说〔经典说〕言由〔阿毘达磨说〕, 梵行者,是八支圣道所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第二 帝须弥勒学童所问之义释 三七 -------------------------------------------------------------------------- 小部经典二十二 三八 具此八支圣道,正具、达、正达、成、正成、所具备者言具梵行者。譬如由财产而 36 言具财产者,由财富而言具财富者,由名声而言具名声者,由工巧而言具工巧者, 由戒而言具戒者,由精进而言具精进者,由慧而言具慧者,由明而言具明者,如斯, 具此八支圣道、正具、达、正达、成、正成、之所具备者言为具梵行者。此是「在诸 欲中具梵行」〔之义〕。 「弥勒」者是世尊称呼彼婆罗门之姓。世尊者,此是尊重之同义语……乃至(一 二页以下参照)……此谓世尊语此……与作证共同施设者。此是「世尊宣示:弥勒!」 〔之义〕。 「常有念离渴爱」〔之句中〕,渴爱者,是色爱、声爱、香爱、味爱、触爱、法爱。 舍断此之渴爱、正断、寂灭、安息、不得令生起、以智火所烧者是离渴爱者、舍渴 爱者、唾弃渴爱者、脱渴爱者、舍断渴爱者、舍遣渴爱者、离贪者、舍贪者、唾弃 贪者、脱贪者、舍断贪者、舍断贪者彼无爱,消灭〔烦恼〕,为清凉,觉受乐,自为 梵而住。「常」者,是于常,于一切状态、一切时、常时、恒时、常恒、继续、不绝、 如逐次水波之生无间断、无间、相续、相接、食前、食后、初夜、中夜、后夜、新 月〔黑分〕、满月〔白分〕、两季、冬季、夏季、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有念」 37 者,是由四原因而有念。〔即〕对身而修习身随观念处者而有念……乃至(三一页参 照)……言彼为有念。此是「常为有念离渴爱」〔之义〕。 「比丘察悟〔法〕寂灭〔烦恼〕」〔之句中〕,「察悟」者,是智。即所有慧知解…… 乃至(一八页参照)……是不疑、择法、正见。「察悟」者,是由察悟而知、考虑、 度知、辨知、而明暸。〔即〕「一切行是无常」由察悟而知、考虑、度知、辨知、而明 暸。「一切行是苦」、「一切法无我」、「缘无明而有行」……乃至(一九页以下参照) ……「所有集之法皆是此灭法」由察悟而知、考虑、度知、辨知、而明暸。「是苦、病、 痈、箭……乃至(二九页参照)……不出离由察悟而知、考虑、度知、辨知、而明 暸。」「寂灭」者,是贪之寂灭故是为消灭、瞋之寂灭故是为消灭、痴之寂灭故是为消 灭,忿、恨、覆、恼、嫉、悭、谄、诳、强情、激情、慢、憍、放逸、一切烦恼、 一切恶行、一切不安、一切热恼、一切热苦、一切不善行之寂灭故是为消灭。比丘 38 者,是破坏七法故是为比丘……乃至(三一页参照)……〔梵行〕已行,灭尽再有 者,此为比丘。此是「比丘消灭察悟〔法〕」〔之义〕。 第二 帝须弥勒学童所问之义释 三九 -------------------------------------------------------------------------- 小部经典二十二 四○ 「于彼无有动之事」〔之句中〕,「于彼」者,是阿罗汉、漏尽者。「动」者,是爱动、 见动、慢动、烦恼动、业动。于彼无有此等之动事,不存、不存在、不能得、被舍 断、正断、寂灭、安息、不得生起,以智火而烧。此是「于彼无有动之事」〔之义〕。 「极端两边彼知通,不着〔端〕中以慧智」〔之句中〕,「边」〔极端〕者,是触一 边,触之集〔原因〕是第二边。过去是一边,未来是第二边。乐受是一边,苦受是 第二边。名是一边,色是第二边。六内处是一边,六外处是第二边。有身是一边, 有身之集是第二边。「慧智」者,是慧。即所有慧、知解……乃至(一八页参照)…… 是不痴、择法、正见。「着」者,是(一)爱着与(二)见着之二着。 39 (一)爱著者云何?由渴爱者而有「此是我物,彼是我物,此等是我物,唯此是我物, 我之色、声、香、味、触、敷物、着物、奴婢、奴仆、山羊、羊、鸡、豚、象、牛、 马、牝马、田园、宅地、金〔银〕、货币、村、街、王市、国土、地方、〔四兵〕之 营舍、仓库」为境界、限界、限定、制限而把取我执有限之物!又一切大地由渴爱 而我执----乃至成为百八渴爱之1作用。此是爱着。 (二)见著者云何?有2二十事有身见3有十事邪见、4十事有边见、所有如斯类 之见、恶见、见执、见难路、见曲邪、见异动、见结、执、执取、住着、取、邪道、 邪路、邪性、异学处、邪倒执、违邪执、颠倒执、对不如鬘如鬘执、乃至六十二见。 此是见着。 「极端两边彼知通,不着端中以慧智」者,彼以慧智知通两边与中央,知、考虑、 度知、辨知、而为明暸「不着」不附着、于不着、于不附着、出离、弃遣、离脱、离 缚、于不限定之心而住。此是两边彼知通,不着端中以慧智」〔之义〕。 40 「我言彼为大人」〔之句中〕,大人者,是大人、最高人、最胜人、最殊胜人、透 逸人、最上人、胜妙人。「我言〕、语、考、话、见、言说彼为大人。尊者舍利弗向 世尊如斯言:「5尊师!言为大人者,尊师究竟!由云何而为大人耶?」「舍利弗!心 解脱故我言为大人。心胜解故非言为大人。舍利弗!然者,心解脱者云何?舍利弗! 兹有比丘,对内之身而身随观,有热心、有正知、有念、而住于调伏世间之贪忧。 对彼之身而身随观而住者之心离贪,不取而解脱诸漏。对受、心、法随观〔受、心、〕 法,有热心、有正知、有念、而住于调伏世间之贪忧。对此之法为法随观而住者之 心离贪,不取而解脱诸漏。舍利弗!如斯比丘是心解脱者。舍利弗!心解脱故我言 第二 帝须弥勒学童所问之义释 四一 -------------------------------------------------------------------------- 小部经典二十二 四二 为大人。心胜解故非言为大人。此是「我言彼为大人」〔之义〕。 「彼于此处超缝爱」〔之句中〕,缝者,是渴爱。即所有贪、染贪……乃至(一四 页参照)……是贪欲、贪、不善根。舍断、此缝渴爱、正断、寂灭、安息、令不得 41 生起、以智火所烧者是凌、越缝渴爱、凌驾、越、超越、离越。此是「彼于此处超缝 爱」〔之义〕。故世尊宣说。 世尊宣示:「弥勒! 于诸欲中具梵行 常为有念离渴爱 比丘寂灭察悟〔法〕 在彼无有动之事 极端两边彼知通 不着端中以慧智 我言彼为一大人 彼在此处超缝爱」 〔世尊说法之〕偈将终,彼婆罗门与同一欲、同一加行、同一意趣、同一熏习 之所熏习者,于数千之生类:「所有集法皆是灭法」之远尘离垢之法眼生。又彼婆罗 门之心无取而解脱诸漏。将得阿罗汉果,羚羊皮、结发、树皮衣、杖、6曼陀罗、 发、须已消失。彼成着7黄色之袈娑衣、携僧伽梨衣、钵衣之比丘而由随义之行道 而合掌,礼拜世尊: 「尊师!世尊是我师,我是弟子」而坐。 帝须弥勒学童所问之义释第二 〔毕〕。 注1 作用者(Vicarita)在底本虽有(Viparita)(使颠倒),今从 PTS 本 MNd.49 之同文 之句。 2 有关有二十事有身见,本卷二五六页参照。 3 有关十事有邪见,本卷三七五─ 三七六页参照。 4 有关十事有边见,大义释一、七三页注26参照。 5 以下之文由S.V,158 (S.47,11,mahapurisa)之引用。杂阿含六一四经(大正二、一七二 a)参照。 6 前义释之注15 参照。 7 前义释之注16 参照。 第二 帝须弥勒学童所问之义释 四三 -------------------------------------------------------------------------- 小部经典二十二 四四 p.42. 一 尊者富那迦曰: 「〔佛〕见根本为不动 我已前来欲质问 为何仙人剎帝利 婆罗门及〔其它〕人 彼等在于此世间 广营供养诸天神 世尊!我奉问尊师 尊师示彼请语我」 (一○四三) 「〔佛〕见根本为不动」〔之句中〕,动者,是渴爱。即所有贪、染贪……乃至(一 四页参照)……贪欲、贪、不善根。佛世尊舍断根绝、彼之动、渴爱,如截顶之多 罗树成为灭无,于未来为不生起者。故佛是「不动」者。动之舍断故是不动,世尊虽 对利得亦不动、虽对不利得亦不动、虽对名声亦不动、虽对不名声亦不动、虽对赏 赞亦不动、虽对毁訾亦不动、虽对乐亦不动、虽对苦亦不动、不动、不怖动、不动 摇、不震、不震动、不震骇、此是不动者。「见根本」者,是世尊见根本、见因、见 因缘、见发生、见等起、见食、见所缘、见缘、见集。 43 有三不善根,〔即〕贪不善根、瞋不善根、痴不善根。即世尊如斯说:「1诸比 丘!为诸业之集起有此等之三因缘。〔即〕为诸业之集起有贪因缘、有瞋因缘、有痴 因缘。诸比丘!由贪所生之业、瞋所生之业、痴所生之业天不能认(得),人不能得, 又其它所有善趣亦〔不能得〕,但诸比丘!由贪所生之业、瞋所生之业、痴所生之业 而地狱认(得),畜生界得,饿鬼界得,又其它所有恶趣〔得〕。此等三不善根是地 狱、畜生界、饿鬼界之身体发生〔因〕」。如斯世尊知见。如斯世尊见根本……乃至 ……是见集。 有三善根,〔即〕无贪善根、无瞋善根、无痴善根。即世尊如斯说:「2诸比丘! 〔为诸业之集起〕有此等之三因缘……乃至……诸比丘!由无贪所生之业、无瞋所 生之业、无痴所生之业而不得地狱,不得畜生界,不得饿鬼界,又其它所有恶趣〔不 得〕。但诸比丘!由无贪所生之业、无瞋所生之业、无痴所生之业而天得,人得,又 其它所有善趣〔得〕。此等三善根是天人之身体发生〔因〕」,如斯世尊知见,如斯世 尊见根本……乃至……是见集。 44 又世尊已如斯说:「3诸比丘!所有不善而有不善分,属于不善之诸法皆以无明 第三 富那迦学童所问之义释 四五 -------------------------------------------------------------------------- 小部经典二十二 四六 为根本,与无明合体。无明若害破,彼等皆至害破」。世尊如斯知见,如斯世尊见根 本……乃至……是见集。 又世尊已如斯说:「4诸比丘!所有善而有善分,属于善诸法皆以不放逸为根 本,与不放逸合体。说不放逸是彼等诸法之最高」。世尊如斯知见,如斯世尊见根本 ……乃至……是见集。 或又世尊知见:「无明是行之根本,行是识之根本,识是名色之根本,名色是六 处之根本,六处是触之根本,触是受之根本,受是爱之根本,爱是取之根本,取是 有之根本,有是生之根本,生是老死之根本」世尊知见,如斯世尊见根本……乃至…… 见集。 5或又世尊知见:「眼是眼病之根本,耳是耳病之根本,鼻是鼻眼病之根本,舌 是舌病之根本,身是身病之根本,意是心病之根本」世尊知见。如斯世尊见根本、见 因、见因缘、见发生、见等起、见食、见所缘、见缘、见集。此是「〔佛〕见根本为 不动」〔之义〕。 「尊者富那迦曰」〔之句中〕,「曰」,是句之接续。「尊者」是敬语。「富迦那」,是 45 彼婆罗门之名。 「我已前来欲质问」,我来欲质问,欲质问而我来,欲闻质问之〔回答〕而我来。 如斯是「我已前来欲质问」〔之义〕。或又欲质问之人人,欲行质问之人人,欲闻质问 之〔回答〕之人人来至,赴往,接近,近侍。如斯亦是〔欲质问而来」〔之义〕。或又 欲问尊师而来者(我),尊师为有能者、有力者,与我共同而问、说、答、显示、得 语。如斯亦是「我来欲质问」〔之义〕。 「为何仙人〔等〕之人人」〔之句中〕,所谓「为何」者,是依何、止着、系着、近 着、缚着、信解。「仙人」者,是谓有仙人之名者。即所有活命〔外学〕出家为仙人 之出家尼干结发〔外学〕苦行者。「人人」即是人人之事。此是「为何仙人〔等〕之人 人」〔之义〕。 「剎帝利与婆罗门于诸天神〔之句中〕」,剎帝利者,是所有剎帝利(王族)之出 生者,婆罗门是所有呼为「卿者」(婆罗门族)。 「诸天神」者,是活命〔外学〕之弟子以活命〔外学〕是天神。于尼干之弟子, 尼干是天神,于结发〔外学〕之弟子,结发〔外学〕是天神,于普行者之弟子,普 第三 富那迦学童所问之义释 四七 -------------------------------------------------------------------------- 小部经典二十二 四八 行者是天神,于驱槟者之弟子,驱槟者是天神。于6象务者,象是天神,于马务者, 马是天神,于牛务者,牛是天神,于鸡务者,鸡是天神,于鸦务者,鸦是天神,于 46 世天务者,世天〔力士〕是天神,于力天务者,力天〔力士〕是天神,于满贤务者, 满贤〔夜叉〕是天神,于珠贤务者,珠贤〔夜叉〕是天神,于火务者,火是天神, 于龙务者,龙是天神,于金翅鸟务者,金翅鸟是天神,于夜叉务者,夜叉是天神, 于阿修罗务者,阿修罗是天神,于犍闼婆务者,犍闼婆是天神,于大王务者,大王 是天神,于月务者,月是天神,于太阳务者,太阳是天神,于帝释务者,帝释是天 神,于梵天务者,梵天是天神,于天务者,天是天神,于方务者,〔礼拜〕方角是天 神,各自礼拜所供养者是彼人人天神。此是「广为供养诸天神」〔之义〕。 「于此世间,广营供养」〔之句中〕,供养〔物〕者,是衣服、食物、卧坐所、病 者之资具药品、食物、饮物、着物、乘物、鬘、香、涂油、卧床、住宅、灯具〔等〕 之施物。「营供养」者,(一)求衣服、食物、卧坐所、病者之资具药品、食物、饮物、 着物、乘物、鬘、香、涂油、卧床、住宅、灯具〔等〕供养之觅求、所遍求之人人 亦营供养。又(二)是准备衣服、食物、卧坐所、病者之资具药品、食物、饮物、着物、 乘物、鬘、香、涂油、卧床、住宅、灯具〔等〕供养之人人亦营供养。又(三)衣服、 47 食物、卧坐所、病者之资具药品、食物、饮物、着物、乘物、鬘、香、涂油、卧床、 住宅、灯具〔等〕供养〔物〕之施、献、施舍人人亦营供养。「广」者,(一)此等供养 〔物〕多,又(二)献此等供养之人人多,又(三)此等之受施者多。 (一)此等供养〔物〕多者云何?此等之衣服、食物、卧坐所、病者之资具药品、 食物、饮物、衣物、乘物、鬘、香、涂油、卧床、住宅、灯具〔等〕之供养〔物〕 多。此是「此等供养〔物〕多。(二)献此等供养之人人多者云何?是献此等供养人人之 剎帝利、婆罗门、毘舍、首陀、在家者、天人等多。此是献此等供养人人之多。(三) 此等之受施者多者云何?是此等受施者之沙门、婆罗门、乞丐者、行乞者〔及彼等 之〕弟子。此是「此等之受施者多」。 「在此世间」者,是于人世间。此是「彼等于此世间」〔之义〕。 「世尊!我奉问尊师,尊师请语我」〔之句中〕,问者,是(一)为欲明解未见之问, (二)为欲〔向他〕合流已见之问,(三)为欲断疑念之问之三问。 (一)为欲明解未见之问者云何?原来〔某者之〕特相未知、未见、未考虑、未度 第三 富那迦学童所问之义释 四九 -------------------------------------------------------------------------- 小部经典二十二 五○ 知、未辨知、于未明暸之时,为欲知见,为欲考虑,为欲度知,为欲辨知,为欲明 暸而问。此是「为欲明暸未见之问」。 48 (二)为欲〔向他〕合流已见之问者云何?原来〔某者之〕特相已知见、考虑、度 知、辨知、为明暸之时,为欲与他诸贤之说合流而问。此是「为欲向他合流已见之问」。 (三)为断疑念之问者云何?原来〔就某事〕「如斯耶?不然耶?何耶?云何耶?」 为疑所袭,为疑念所袭,于生迷惑之时,彼为欲断〔彼〕疑念而问。此是「为欲断疑 念之问」。有此等之三问。 更有(一)人问、(二)非人问、(三)化人问之三问。 (一)人问者云何?是人接近佛世尊而问。〔即〕比丘问,比丘尼问,优婆塞问,优 婆夷问,王问,剎帝利问,婆罗门问,毘舍问,首陀问,在家者问,出家者问。此 是「人问」。 (二)非人问者云何?是非人接近佛世尊而问。〔即〕龙问、金翅鸟问、夜叉问、阿 修罗问、犍闼婆问、大王问、帝释问、梵天问、天神问。此是非人问。 49 (三)化人问者云何?世尊〔自〕有四肢五体化作完具诸根意所成之色身,彼之化 人接近佛世尊而问,世尊答彼。此是化人问。有此等之三问。 更有(一)7自义问、(二)他义问、(三)两义问之三问。 更有(一)现世义问、(二)来世义问、(三)8第一义问之三问。 更有(一)无罪义问、(二)无烦恼义问、(三)净白义问之三问。 更有(一)过去问、(二)未来问、(三)现在问之三问。 更有(一)内问、(二)外向、(三)内外问之三问。 更有(一)善问、(二)不善问、(三)无记问之三问。 更有(一)蕴问、(二)界问、(三)处问之三问。 更有(一)念处问、(二)正勤问、(三)神足问之三问。 更有(一)根问、(二)力问、(三)觉支问之三问。 更有(一)道问、(二)果问、(三)涅盘问之三问。 50 「世尊!我奉问尊师」者,我向尊师问,向尊师乞,向尊师求,向尊师信乐,请 为我说。此是「我奉问尊师」〔之义〕。「世尊」者,此是尊重之同义语……乃至……(一 二页以下参照)……此谓世尊〔语〕……是与作证共同施设者。「尊师示彼请语我」 第三 富那迦学童所问之义释 五一 -------------------------------------------------------------------------- 小部经典二十二 五二 者,是请语我,请言、示、施设、确立、开显、分别、显示、说明。此是「世尊!我 奉问尊师,尊师示彼请语我」〔之义〕。故婆罗门言。 尊者富那迦曰: 「〔佛〕见根本为不动 我已前来欲质问 为何仙人剎帝利 婆罗门及〔其它〕人 彼等在于此世间 广营供养诸天神 世尊!我奉问尊师 尊师示彼请语我 二 世尊宣示:富那迦! 所有此等之仙人 剎帝利与婆罗门 彼等在于此世间 广营供养诸天神 彼等希望此状态 依着老〔死〕营供养」 (一○四四) 「所有此等之仙人」〔之句中〕,「所有此等」者,是普遍一切,一切之一切,无残 无余〔之义〕。仙人者,谓有仙人之名者。即仙人之出家为出家所有活命〔外学〕、 51 尼干、结发〔外学〕、苦行者。所谓人人,是人之事。此是「所有此等之仙人」〔之义〕。 「富那迦」是世尊呼彼婆罗门之名。「世尊」是尊重之同义语……乃至……(一二 页以下参照)……此之世尊与(所谓语)……成为与作证为共同施设者。此是「世尊 宣示:富那迦!」〔之义〕。 「剎帝利与婆罗门于诸天神」〔之句中〕,剎帝利,是所有剎帝利之生活者。婆罗 门是所有「呼为卿者」。「诸天神」者,于活命〔外学〕之弟子,活命〔外学〕是天神 ……乃至(四七页以下参照)……于方务者,〔礼拜〕方角是天神,各自所礼拜供养 者是彼人人之天神。此是「诸天神」〔之义〕。 「于此世间,广营供养」〔之句中〕「供养〔物〕」,是衣服、食物、卧坐所、病者 之资具药品、食物、饮物、着物、乘物、鬘、香、涂油、卧床、住宅、灯具〔等〕 之设物。「营供养」者,(一)是求衣服、食物、卧坐所、病者之资具药品、食物、饮物、 着物、乘物、鬘、香、涂油、卧床、住宅、灯具〔等〕之供养,觅求,所遍求之人 人亦营供养。又(二)是准备衣服、食物、卧坐所、病者之资具药品、食物、饮物、着 物、乘物、鬘、香、涂油、卧床、住宅、灯具〔等〕供养之人人亦营供养。又(三)是 施衣服、食物、卧坐所、病者之资具药品、食物、饮物、着物、乘物、鬘、香、涂 第三 富那迦学童所问之义释 五三 -------------------------------------------------------------------------- 小部经典二十二 五四 油、卧床、住宅、灯具〔等〕之供养〔物〕、献、施舍之人人亦营供养。「广」者,是 此等供养〔物〕多,又献此等供养人人多,又此等受施者多。此等供养〔物〕多者 云何?……乃至(四九页参照)……此是「此等受施者多」。于此世间者,是于人世 间。此是「彼等在于此世间,广营供养」〔之义〕。 52 「富那迦!希望此状态」〔之句中〕,希望者,是希望色之获得,希望声之获得, 希望香之获得,希望味之获得,希望触之获得,希望子之获得,希望妻之获得,希 望财之获得,希望名声之获得,希望于自在之获得,希望于剎帝利大家身体之获得, 希望于婆罗门大家身体之获得,希望于居士大家身体之获得,希望于四大王天身体 之获得,希望于三十三天、夜摩天、都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梵众天身体之 获得,乐、冀求、冀望、热望。此是「希望」〔之义〕。 「富那迦希望此状态」〔之句中〕,在此处希望身体之发生,即希望于此剎帝利大 家身体之发生,希望于此婆罗门大家身体之发生,希望于此居士大家身体之发生, 希望于四大王天身体之发生,希望于此三十三天、此夜摩天、此都率天、此化乐天、 53 此他化自在天、此梵众天身体之发生,是乐,冀求,冀望,热望也。此是「希望此状 态」〔之义〕。 「依着老死营供养」〔之句中〕,「依着老死」是依止老,依止病,依止死,依止愁 悲苦忧恼。依止于9生,此即依止于老,依止于老者,此即依止于病,依止于病者, 此即依止于死,依止于死者,此即依止于愁悲苦忧恼,依止于愁悲苦忧恼者,此即 依止于趣,依止于趣者,此即依止于生起,依止于生起者,此即依止于结生,依止 于结生者,此即依止于有,依止于有者,此即依止于轮回,依止于轮回者,此即依 止、止着、近着、缚着,信解于轮回。此是「依着老死营供养」〔之义〕。故世尊已宣 示。 世尊宣示: 「所有此等之仙人 剎帝利与婆罗门 彼等在于此世间 广营供养诸天神 彼等希望此状态 依着老〔死〕营供养」 54 三 尊者富那迦曰: 「所有此等之仙人 剎帝利与婆罗门 第三 富那迦学童所问之义释 五五 -------------------------------------------------------------------------- 小部经典二十二 五六 彼等在于此世间 广营供养诸天神 于供养路不放逸 果度生老与否耶」 世尊!我向尊师问 尊师示彼请语我」 (一○四五) 「所有此等之仙人」〔之句中〕,「所有此等」……乃至(五二页参照)……于供养 路不放逸〔之句中〕,「果」者,是「如斯耶」?「不然耶」?「成何耶」?「云何耶」?是疑 之质问、疑念之质问、迷惑之质问。此是「果」〔之义〕。「彼等」是奉献供养之人人。 「世尊」是尊重之同义语……乃至(一二页以下参照)……世尊之〔语〕……是与作 证共同施设者。于「供养路不放逸」〔之句中〕供养言为供养路。譬如圣道〔言〕为 圣路,天道〔言〕为天路,梵道〔言〕为梵路,如是供养言为供养路。「不放逸」者, 是于供养路不放逸、恭敬而作、常作、坚住作、不萎缩行、不放弃〔欲行之〕欲, 不放弃责任而行彼,屡屡为彼,重视彼,向于彼,倾于彼,赴于彼,信解彼,是以 彼为主。此是「于供养路不放逸」〔之义〕。恭敬作……乃至(前方参照)……以彼为 主,求衣服、食物、卧坐所、病者之资具药品、食物、饮物、着物、乘物、鬘、香、 55 涂油、卧床、住宅、灯具〔等〕之供养,觅求、所遍求之人人亦于供养路不放逸。 恭敬作……乃至……以彼为主,准备衣服、食物、卧坐所、病者之资具药品、食物、 饮物、着物、乘物、鬘、香、涂油、卧床、住宅、灯具〔等〕供养之人人亦是「于供 养路不放逸」。恭敬而作……乃至……以此为主施衣服、食物、卧坐所、病者之资具 药品、食物、饮物、着物、乘物、鬘、香、涂油、卧床、住宅、灯具〔等〕供养, 献施舍之人人亦是「于供养路不放逸」。此是「于供养路不放逸」〔之义〕。 「果度生老与否耶?我尊!」是「能度」生、老、死耶?越度耶?度过耶?超度耶? 离越耶?此是「果度生老与否耶」〔之义〕。「我尊者」,是敬语、敬重语、尊重语、尊 敬语。此是「我尊!度生老耶」〔之义〕。 「世尊!我向尊师问,尊师示彼请语我」〔之句中〕,「我向尊师问」者,是我向尊 师问,向尊师乞,向尊师求,向尊师信乐,请为我说。此是「我向尊师问」〔之义〕。 世尊此是尊重之同义语……乃至(一二页以下参照)……此谓世尊之语……是与作 证共同施设者。「请为我语」者,是请语我以彼、言、示、施设、确立、开显、分别、 显示、说明。此是「世尊!我向尊师问,尊师示彼请语我」〔之义〕。故彼婆罗门言。 尊者富那迦曰: 第三 富那迦学童所问之义释 五七 -------------------------------------------------------------------------- 小部经典二十二 五八 所有此等之仙人 剎帝利与婆罗门 56 彼等在于此世间 广营供养诸天神 于供养路不放逸 果度生老与否耶 世尊!我向尊师问 尊师示彼请语我 四 世尊宣示:「富那迦! 希望赞叹望献供 缘于利得热望欲 彼等供养有贪染 我言不度生与死」 (一○四五) 「希望赞叹望献供」〔之句中〕,希望者,是希望色之获得、希望声之获得、希望 香之获得、希望味之获得、希望子之获得、希望妻之获得、希望财之获得、希望名 声之获得、希望自在之获得、希望于剎帝利大家身体之获得、希望于婆罗门大家身 体之获得、希望于居士大家身体之获得、于四大王天……乃至(五四页参照) 希望于梵众天身体之获得,乐、冀求、冀望、热望。此是「希望」〔之义〕。赞叹是(一) 赞叹供养,(二)赞叹果,(三)赞叹受施者。 (一)赞叹供养者云何?「〔此供养〕是可爱施,适意施,胜妙施,适切施,简择施, 57 无罪施,屡屡施,施而〔施者之〕心信乐」而赞叹,称誉,赞说,赏赞。如斯是「赞 叹供养」。 (二)赞叹果者云何?「于此之〔供养〕因缘而〔供养者〕可获得色,可获得声,可 获得香,可获得味,可获得触,剎帝利大家,婆罗门大家……乃至(五四页参照) ……可获得于梵众天之身体」而为赞叹、称誉、赞说、赏赞。如斯是「赞叹果」。 (三)赞叹受施者云何?「受施者具足生(善生),具足姓,习诵〔圣典〕,持真言, 通达三吠陀、语汇、仪轨、音韵语原论〔阿阔婆吠陀〕为第五传说〔诸书典之〕句 与解说(文法),熟达顺世论、大人相论、离贪、为贪之调伏而为行道,离瞋、为瞋 之调伏而为行道,离痴、为痴之调伏而为行道,已具足信,具足戒,具足定,具足 慧,具足解脱,具足解脱智见」,而为赞叹,称誉,赞说,赏赞。如斯是「赞叹受施 者」。 「热望」者,是热望色之获得,热望声之获得,热望香之获得,热望味之获得, 热望触之获得,热望于剎帝利大家身体之获得……乃至(五四页参照)……热望于 梵众天身体之获得。此是「希望赞叹献热望」〔之义〕。「献」成为献供,施、供养、施 第三 富那迦学童所问之义释 五九 -------------------------------------------------------------------------- 小部经典二十二 六○ 58 舍、衣服、食物、卧坐所、病者之资具药品、食物、饮物、着物、乘物、鬘、香、 涂油、卧床、住宅、灯具。此是「希望赞叹献热望」〔之义〕。 「世尊宣示:富那迦!」〔之句中〕,「富那迦!」,是世尊呼彼婆罗门之名。「世 尊」,此是尊重之同义语……乃至(一二页以下参照)……世尊之(语)此……是与 作证共同为施设者。此是「世尊宣示:富那迦!」〔之义〕。 「缘于利得热望欲」,缘于色之获得而热望欲,缘于声之获得而热望欲,……乃 至(五四页参照)……缘于梵众天身体之获得而热望欲,切望、翘望。此是「缘于利 得热望欲」〔之义〕。 「彼等供养有贪染,我言不度生与死〕〔之句中〕,「彼等」是行供养之人人。行供 养者,「是行供养」、加行、热心、专心、行彼、屡屡为彼、重彼、向于彼、倾于彼、 赴于彼、信解彼,是以彼为主。此是「行供养」〔之义〕。「有贪染」之(句中),有贪 者是渴爱。即对所有之有有欲、有贪、有喜、有渴爱、有爱情、有渴、有热恼、有 昏迷、有缚着,由于有贪对诸有而贪、贪觅、昏迷、缚着、悬、悬着、碍着。此是 「彼等供养有贪染」〔之义〕。 59 「我言不度生与死」,彼等行供养而受有贪所染,不得度生老死,不得越度,不 得度过,不得超越,不得离越,不出离生老死,不弃遣,不越度,不超越,不离越, 于生老死之中而动作,于轮回路之中而动作,从于生,为老所弥漫,为病所打胜, 为死所害破,无救护所,无避难所,无归依所,我言无归依之状态,示、施设、确 立、开显、分别、显示、说明。此是「彼等供养有贪染,我言不度生与老」〔之义〕。 故世尊已能宣示: 希望赞叹献热望 缘于利得热望欲 彼等供养有贪染 我言不度生与死 五 尊者富那迦曰: 彼等行供养 若不度生老 我尊!如若然 果在天人界 何人由供养 得度生老耶 我向尊师问 尊师请语我 (一○四七) 60 「彼等行供养若不度生老」者,彼等行供养之人人,行供养为贪所染,不得度生 第三 富那迦学童所问之义释 六一 -------------------------------------------------------------------------- 小部经典二十二 六二 老死,不得越度,不得度过,不得超越,不得离越,为不出离生老死,为不弃遣, 为不越度,为不超越,为不离越,于生老死之中而动作,于轮回路之中而动作,从 于生,为老所弥漫,为病所打胜,为死所害破,无救护所,无避难所,无归依所, 如为于无归依之状态。此是「彼等行供养若不度生死」〔之义〕。 「尊者富那迦曰」〔之句中〕,「曰」,是此句之接续……乃至(一○页参照)…… 此是「尊者富那迦曰」〔之义〕。 我尊!依供养而生或老〔之句中,依供养者,〕是依供养、献供、种种之供养, 多供养。我尊!是敬语、敬重语、尊敬语。此是「我尊!依供养而生、老」〔之义〕。 「我尊!如若然,果在天人界?何人得度生老耶?」然者,何人含天、含魔、含 梵天之于世界,含沙门、婆罗门,含天与人之于人人之中,得生老死耶?得越度耶? 得度过耶?得超越耶?得离越耶?我尊!是此敬语、敬重语、尊重语、尊敬语。此 是「然者果于天界人界何人得度生老耶?」〔之义〕。 「我向尊师问,世尊请语我」〔之句中〕,〔我向尊师问」者,是我向尊师问,乞于 尊师,求于尊师,信乐于尊师,请向我说。此是「我向尊师问」〔之义〕。世尊,此是 尊重之同义语……乃至(一二页以下参照)……此谓世尊之语……是与作证共同施 61 设者。「请语我」者,请向我语,言、示、施设、确立、开显、分别、显示、说明。 此是「世尊!我向尊师问请语我」〔之义〕。故彼婆罗门言。 尊者富那迦曰: 「彼等行供养 若不度〔生老〕 我尊!若然 果于大人界 何人由供养 得度生老者 我向尊师问 〔世尊〕请语我 六 世尊宣示:「富那迦! 察悟世间彼此〔状〕 于世何等之动〔贪〕 寂静无烟〔忿〕无苦 无求言彼度生老」 (一○四八) 「察悟世间彼此状」〔之句中〕,察悟者,是智。即所有慧、知解……乃至(一八 页参照)……不痴、择法、正见。「彼此」〔之句中〕,「此」者,是人世间,「彼」者,是 天世间。「此」是欲界,「彼」是色界、无色界。「此」是欲界、色界,「彼」是无色界。 第三 富那迦学童所问之义释 六三 -------------------------------------------------------------------------- 小部经典二十二 六四 「察悟世间」彼此状态,察悟彼此是无常,是苦,是病,是痈,是箭……乃至(二九 页参照)……察悟是无归依所,是知、考虑、度知、辨知、明暸。此是「察悟世间彼 此状」〔之义〕。 62 「世尊宣示:富那迦!」〔之句中〕,「富那迦!」是世尊呼彼婆罗门之名。世尊者, 此是尊重之同义语……乃至(一二页以下参照)……此谓世尊之语……是与作证共 同施舍者。此是「世尊宣示:富那迦!」〔之义〕。 「于世间无何等之动人」〔之句中〕,「人」者,是阿罗汉、漏尽者。「动」者,是爱 动、见动、慢动、烦恼动、业动。此等有无之动、不存、不存在、不能得、舍断者、 正断者、寂灭、安息、不得生起,以智火所烧之人。「何等」者,是何等、亦如何、 于何处亦、亦在内、亦在外、亦在内外。于此世间是恶趣世间……乃至(一八页参 照)……处世间。此是「有无何等之动人」〔之义〕。 「寂静无烟无苦无求之人,我言彼度生与老」〔之句中〕,「寂静」者,是贪之寂静 故是寂静。瞋之寂静故是寂静,痴之寂静故是寂静,忿、恨、覆、恼、嫉、悭、谄、 诳、强情、慢、过慢、憍、放逸、一切烦恼、一切恶行、一切不安、一切热恼、一 切热苦、一切不善行之寂静故、寂止故、寂灭故、烧尽故、消灭故、离去故、安息 故,是寂静、寂灭、消灭、安息。此是「寂静」。 63 「无烟」者,是身恶行无烟,坏灭,涸渴,令之灭无,语恶行,意恶行无烟,坏 灭,涸渴,令之灭无,贪无烟,坏灭,涸渴,令之灭无,瞋、痴、忿、恨、覆、恼、 嫉、悭、谄、诳、强情、激情、慢、过慢、憍、放逸、一切烦恼、一切恶行、一切 不安、一切热恼、一切热苦、一切不善行为无烟,坏灭,涸渴,令之灭无。又以忿 言为烟。 10婆罗门! 实慢汝重担 忿言成为烟 妄言成为11灰 〔献供〕杓子舌 献火之处12心 自使调御者 乃是人之13火 又由十行相生忿。〔即〕(一)「〔彼〕已行我不利」而生忿。(二)「〔彼〕于行我不利」而 生忿。(三)「〔彼〕将行我不利」而生忿。(四)「已行我可爱可意者之不利」。(五)「行不利」。 (六)「将行不利」而生忿。(七)「已行我不爱不可意者之利」。(八)「行利」。(九)「将行利」而生 第三 富那迦学童所问之义释 六五 -------------------------------------------------------------------------- 小部经典二十二 六六 忿。(十)无道理而生忿。如斯所有心之瞋害、瞋恨、瞋恚、违逆、怒、激怒、大激怒、 瞋、激瞋、心之大激瞋、恚、意之激瞋、忿、忿怒、忿怒性、瞋、瞋怒、瞋怒性、 64 恚、恚怒、恚怒性、违背、违逆、愤怒、愤慨、心之不快此言为忿。 又对于忿应知有强烈、微弱事。于某时忿只乱心而未至于使口痉挛。于某时忿 只使口痉挛而未至于动颚。于某时忿只动颚而未至于发恶口(麤语)。于某时忿只发 恶口而未有怒目诸方。于某时忿只怒目诸方而未有执刀杖。于某时忿只执刀杖而未 有扬起刀杖。于某时忿只扬起刀杖而未有以刀杖打下。于某时忿只以刀杖打下而未 有斩斫。于某时忿只斩斫而未有种种撕裂。于某时忿只种种撕裂而未斩断手足。于 某时忿只斩断手足而未夺生命。于某时忿只夺生命而未至于抢遍舍一切状态。〔此〕 忿杀害他人已而杀害自己故,斯忿至第一增盛,达第一广大者。舍断此之忿,正断、 65 令寂灭、令安息、令不得生起、以智火所烧者言为无烟〔者〕。此是无烟。 「无苦」者,贪是苦,瞋是苦,痴是苦,忿是苦,恨是苦。……乃至(三九页参 照)……一切不善行是苦。舍断此苦,正断、令寂灭、令安息、令不得生起、以智 火所烧者言无苦〔者〕。此是「无苦」。 「无求」者,言求渴爱。即所有贪、染贪……乃至(一四页参照)……是贪欲、 贪、不善根。舍断此之求、渴爱、正断、令寂灭、令安息、令不得生起、以智火所 烧者,言无求〔者〕。此是「无求」。 「生」者,是于彼彼之有情之彼彼之有情聚生、发生、入来、生起、诸蕴之现前 (内六)处之获得。「老」者,是彼彼之有情彼彼之有情聚老、老耄、齿落、白发、 皱皮、寿之损耗、诸根之毁熟也。 「寂静无烟无苦无求之人我言彼度生与老」者,是所有寂静、无烟、无苦、无所 66 求之人,彼度生、老、死,越度、度过、超越、离越。此为我言,示、施设、确立、 开显、分别、显示、说明。此是「寂静无烟、无苦无求、我言彼度生与老」〔之义〕。 故世尊宣示。 世尊宣示:「富那迦! 察悟世间彼此状 于世何等之动〔贪〕 寂静无烟无苦无求 我言彼度生与老」 〔世尊说法之〕偈将终……乃至(三二页参照)……合掌,礼拜世尊谓:「尊师! 第三 富那迦学童所问之义释 六七 -------------------------------------------------------------------------- 小部经典二十二 六八 世尊是我师,我是弟子」而为坐。 富那迦学童所问之义释第三 〔毕〕 注1 以下之文由 A.III,338f,之引用。在引文中有多少之省略。 2 以下之文由 A.III,339之引用。 3 以下之文由 S.II,263之引用。 4 以下之文由 S.V,91之引用。 5 以下「世尊知见」为止之文,于底本虽揭与前之注3同一引用文:「又世尊如斯说」,明显是 误。今从 PTS 本。 6 象务者是崇拜象,是立誓为象之模仿者。就其它亦可推知。 7 自义问(attatthapuccha)他义问(paratthapuccha)之二语在MNd.340之同文个 所虽使为过去问(atitapuccha)未来问(anagatapuccha),恐为误传吧。可以如今。 8 第一义问(paramatthapuccha)MNd.340 同文之个所虽为两义问(ubhayatthapuc- cha),而如现在的为正。 9 令依止生,此即令依止老(yad eva te jatinissita tad eva te jaraniddita)底本应相 当于此文处为 devatej jatinissitaya devate jatinissita va devate jaranissitaya,又其 次之 yad eva te jaranissita tad eva te byadhinissita (令依止于老此即令依止于病) 应相当为 devate jaranissta va devate byadhinissitaya。以下亦同样应知。此等之情 况,底本之文其意义完全不通,明显是误传误记之祸。今由PTS 本而读之。 10 本偈虽由 S.I,169之引用,在文句有多少之相违。杂阿含一一八四经(大正藏二、三二一 b),别译杂阿含九九经(大正藏二、四○九b)参照。 11 灰(bhasmani)在底本虽有 gamani 意义不通。今从 PTS 本及引用原文。 12 心(hadayam)在底本虽有 tapparassa今从 PTS 本及引用原文。 13 火(joti)在底本及 PTS 本虽有 jati 今从引用原文。 一 尊者弥多求曰: 第四 弥多求学童所问之义释 六九 -------------------------------------------------------------------------- 小部经典二十二 七○ 「世尊!我向尊师问 尊师以彼请语我 尊师吠陀之达人 我思自己修习者 世间所有多种苦 果由何处兴起者」 (一○四九) 「世尊我向尊师问,尊师以彼请语我」〔之句中〕,「问」者,(一)为欲明解未见之问 (二)为欲向他合流已见之问(三)为欲断疑念之问为三问。 (一)为欲明解未见之问者云何?原来〔某者之〕特相未知、未见、未考虑、未度 知、于未为明暸时,为欲知、欲见、欲考虑、欲度知、欲辨知、欲为明暸而问。此 是「为欲明暸未见之问」。 (二)为欲向他合流已见之问者云何?原来〔某者之〕特相已知、见、考虑、度知、 辨知、于明暸之时,为欲与其它诸贤者之(说)合流而问于彼。此是「为合流已见之 问」。 (三)为欲断疑之问者云何?原来〔就于某事〕「如斯耶?不然耶?何耶?云何耶?」 为此疑所袭,为疑念所袭,于生迷惑之时,彼为断彼疑念而问。此是「欲断疑念之问」。 有此等之三问。 68 更有(一)人问、(二)非人问、(三)化人问之三问。 (一)人问者云何?是人接近于佛世尊而问。〔即〕比丘问、比丘尼问、优婆塞问、 优婆夷问、王问、剎帝利问、婆罗门问、毘舍问、首陀问、在家者问、出家者问。 此是「人问」。 (二)非人问者云何?非人接近于佛世尊而问。〔即〕龙问、金翅鸟问、夜叉问、阿 修罗问、犍闼婆问、大王问、帝释问、梵天问、天神问。此是「非人问」。 (三)化人问者云何?世尊〔自〕有四肢五体,化作诸根完具意所成之色(身),彼 之化人接近佛世尊而问,世尊对彼回答。此是「化人问」。有此等之三问。 更有(一)自义问、(二)他义问、(三)两义问之三问。 69 更有(一)现世义问、(二)来世义问、(三)第一义问之三问。 更有(一)无罪义问、(二)无烦恼义问、(三)净白义问之三问。 更有(一)过去问、(二)未来问、(三)现在问之三问。 更有(一)内问、(二)外问、(三)内外问之三问。 更有(一)善问、(二)不善问、(三)无记问之三问。 第四 弥多求学童所问之义释 七一 -------------------------------------------------------------------------- 小部经典二十二 七二 更有(一)蕴问、(二)界问、(三)处问之三问。 更有(一)念处问、(二)正勤问、(三)神足问之三问。 更有(一)根问、(二)力问、(三)觉支问之三问。 更有(一)道问、(二)果问、(三)涅盘问之三问。 「我向尊师问」者,〔我〕问于尊师,乞于尊师,求于尊师,信乐于尊师,请向我 说。此是「向尊师问」〔之义〕。「世尊」,此是尊重之同义语……乃至(一二页以下参 照)……此谓世尊〔语〕……是与作证共同施设者。请以彼语我,〔以彼请向我〕语、 言、示、施设、确立、开显、分别、说明。此是「世尊!我向尊师问,世尊以彼请语 我」〔之义〕。 「尊者弥多求曰」〔之句中〕,曰(如斯)者,是此句之接续……乃至(一一页参 照)……此是「尊者弥多求曰」〔之义〕。 70 「尊师吠陀之达人,我思自己修习者」,我思尊师是吠陀之达人,我思尊师是自 己修习者。吠陀之达人、自己修习者我如斯思,如斯了知、如斯识知、如斯别知、 如斯通达。 然世尊是吠陀之达人者云何?吠陀者,是于四〔沙门〕道智、慧、慧根、慧力、 择法觉支、观慧、观(毘钵舍那)、正见。世尊由其等吠陀而到生老死之终边、达于 终边、到于终点、达于终点、到于究竟、达于究竟、到于最终、达于最终、到于救 护所、达于求护所、到于避难所、达于避难所、到于归依所、达于归依所、到于无 畏、达于无畏、到于无死、达于无死、到于不死(甘露)、达于不死、到于涅盘、达 于涅盘。又到于吠陀(诸受)之终边故是吠陀之达人。又由吠陀(诸受)到于终边 故是吠陀之达人。又知七法故是吠陀之达人。〔即〕知有身见、知疑、知戒禁取、知 贪、瞋、痴、慢。于彼杂染宝再有不安有苦根,已知可宝未来之生老死之诸恶不善 法。 1世尊宣示:「萨毘耶! 存知沙门婆罗门 辨知一切之吠陀〔智〕 离贪一切之诸受 超一切受吠陀人」 71 世尊是自己修习者云何?世尊是修习身、修习戒、修习心、修习慧、修习念处、 修习正勤、修习神足、修习根、修习力、修习觉支、修习道、舍断烦恼、通达不动、 第四 弥多求学童所问之义释 七三 -------------------------------------------------------------------------- 小部经典二十二 七四 作证灭。于彼已遍知苦、能舍断集、能修习道、能作证灭、能知通应知通、能遍知 应遍知、能舍断应舍断、能修习应修习、能作证应作证。不成小、成为大、为甚深、 无量之、难沈替、为多宝、如海洋、具备六支舍。〔即〕以眼见色亦不喜不忧,为舍 而有念,有正知而住。以耳闻声,以鼻嗅香,以舌尝味,以身触所触,以意知法亦 不喜不忧,舍而有念、有正知而住。以眼见适意之色亦不贪求、不希望、不生贪, 彼〔世尊〕之身住立、心住立、于内善安住、已能善解脱。又以眼见不适意之色亦 无悄心,无反抗心,无2坏乱之意,无瞋心。彼〔世尊〕之身住立、心住立、于内 善安住、已善解脱。以耳闻声,以鼻嗅香,以身触所,以意识适意法亦无贪求、无 72 希望、不生贪。彼世尊之身住立、心住立、于内善安住、已善解脱。又以意识不适 意之法亦无悄心,无反抗心,无坏乱之意,无瞋心。彼〔世尊〕之身住立、心住立、 于内善安住、已善解脱。以眼见色亦对适意不适意之诸色彼〔世尊〕之身住立、心 住立、于内善安住、善解脱。以耳闻声,以鼻嗅香,以舌尝味,以身触所触,以意 识法,对适意不适意之诸法,彼〔世尊〕之身住立、心住、于内善安住、善解脱。 以眼见色亦不贪所贪、不瞋于所瞋、不昏于所痴、不怒于所怒、不染于所染、不憍 于所憍。以耳闻声、以鼻嗅香、以舌尝味、以身触所触、以意识法亦不贪所贪、不 瞋所瞋、不昏所痴、不怒所怒、不染所染、不憍所憍。见者尽所见、闻者尽所闻、 觉尽所觉、所识尽所识、不着于所见、不着于所闻、不着于所觉、不着于所识。不 近着于所见,不依止,不结缚,〔由彼〕离脱、离缚、以不限定之心而住。不近着于 73 所闻、所觉、所识者,不依止、不结缚,〔由彼〕离脱、离缚、以不限定之心而住。 于世尊有眼,世尊以眼见色,于世尊无有欲贪,世尊心善解脱。于世尊有耳,世尊 以耳闻声,于世尊无有欲贪,世尊心善解脱。于世尊有鼻,世尊以鼻嗅香,于世尊 无有欲贪,世尊心善解脱。于世尊有舌,世尊以舌尝味,于世尊无有欲贪,世尊心 善解脱。于世尊有身,世尊以身触所触,于世尊无有欲贪,世尊心善解脱。于世尊 有意,世尊以意识法,于世尊无有欲贪,世尊心善解脱。眼乐色、喜色、喜悦色。 世尊调御彼〔眼〕,守、护、防护,且彼〔眼〕之防护而说示法。耳乐声、鼻乐香、 舌乐味、喜味、喜悦味。世尊调御彼〔舌〕,守、护、防护,且彼〔舌〕之防护而说 示法。身乐所触、意乐法、喜法、喜悦。世尊调御彼〔意〕,守、护、防护,且彼〔意〕 之防护而说示法。 第四 弥多求学童所问之义释 七五 -------------------------------------------------------------------------- 小部经典二十二 七六 3〔人人〕使调御 连出合战象 王乘调御象 〔驰驱于战场〕 74 自行为周御 堪忍诽谤者 彼于人人中 成为最胜者 所被调御者 皆为良骡马 信度产良马 大象亦良象 自己使调御 成为更良者 此等〔骡马象〕 盖由为驾兽 善调御〔自己〕 自己为〔驾兽〕 由于自调御 如至〔涅盘域〕 涅盘之〔圣〕域 不能不可至 对4种种〔烦恼〕 〔心能〕不动摇 由再有解脱 到达调御地 彼等于世间 成为征服者 于5内外世间 修习调诸根 此世与他世 〔一切为〕洞察 修习待时者 此成调御者 如斯世尊是自己修习者。此是「尊师吠陀之达人,我思自己修习者」〔之义〕。 「世间所有多种苦,果由何处兴起者」〔之句中〕,果由何处者,是「如斯耶」?「不 然耶」?「何耶」?「云何耶」?疑之质问、疑念之质问、迷惑之质问。此是「果由何处」 〔之义〕。「苦」者,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愁悲苦、忧恼苦、地狱之苦、畜生 界之苦、饿鬼界之苦、人界之苦、入胎为原因之苦、在胎为原因之苦、出胎为原因 之苦、随结为生者之苦、被他支配为生者之苦、使自苦之苦、使他苦之苦、苦苦、 75 行苦、坏苦、眼病、耳病、鼻病、舌病、身病、头病、外耳病、口腔病、齿病、咳、 喘息、外鼻病、热病、老腹病、气绝、赤痢、腹痛、虎列刺、癞、痈、庖疮、肺病、 癫痫、轮癣、疥癣、风癣、抓伤、皲裂、出血、糖尿病、痔疾、疙瘩、溃疡、胆汁 等起病、痰等起病、风等起病、〔胆汁痰风〕集合病、气候变化所生病、不等姿势所 生病、伤害所生病、业报所生病、寒、暑、饥、渴、大便、小便、虻、蚊、风、炎 第四 弥多求学童所问之义释 七七 -------------------------------------------------------------------------- 小部经典二十二 七八 热、与爬行类(蛇)接触所生之苦、母死之苦、父死之苦、兄弟死之苦、姊妹死之 苦、亲子死之苦、亲女死之苦、失亲戚之苦、失财富之苦、失〔健康〕疾病之苦、 失戒之苦、失〔正〕见之苦。在其等诸法于初有故认为兴起,有灭没故认为灭。有 依止于业之异熟(报),有依止于异熟之业,有依止于名之色,有依止于色之名,〔彼〕 从于生,弥漫于老,被病所打胜,被死所攻击,住立于苦中,无救护所,无避难所, 无归依所,无可归依者。云此等为苦。「此等之苦由何处兴起者耶」?由何处生,由 何处发生,由何处起,由何处生起,由何处现前,以何为因缘,以何为集,以何为 76 发生〔因〕者耶?问此等苦之根本,问因、问因缘、问生成、问发生、问等起、问 食、问所缘、问缘、问集,质问、乞、求、信乐。此是「世间所有多种苦,果由何处 兴起者」〔之义〕。 「世间所有多种」〔之句中〕,「所有」者,是普皆,一切之一切,无残,无余。「于 世间」者,是恶趣世间、人世间、天世间、蕴世间、界世间、处世间。「多种」者,是 多样者,多种类之苦。此是「世间所有多种」〔之义〕。故彼婆罗门言。 尊者弥多求曰: 「世尊!我向尊师问 尊师以彼请语我 尊师吠陀之达人 我思自己修习者 世间所有多种苦 果由何处生起者」 二 世尊宣示:「弥多求! 苦之发生汝问我 随依知解彼语汝 所有种种于世间 苦依因缘而发生」 (一○五○) 「苦之发生汝问我」〔之句中〕,苦者,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愁悲苦、忧 恼苦。此是「苦」。「汝问我发生」者,汝问我苦之根本,问因、问因缘、问生成、问 77 发生、问等起、问食、问所缘、问缘、问集,质问、乞、求、信乐。此是「苦之发生 汝问我」〔之义〕。 「弥多求!」是世尊呼彼婆罗门之名。「世尊」者,此是尊重之同义语……乃至(一 二页以下参照)……谓世尊之语……是与作证共同施设者。此是「世尊宣示:弥多 求!」〔之义〕。 「随依知解彼语汝」〔之句中〕,「彼语汝」,将语汝彼苦之根本、语汝因、语因缘、 第四 弥多求学童所问之义释 七九 -------------------------------------------------------------------------- 小部经典二十二 八○ 语生成、语发生、语等起、语食、语所缘、语缘、语集、告、示、施设、确立、开 显、分别、显示、说明。此是「彼语汝」〔之义〕。「随知解」者,是〔我〕知解、了知、 识知、别知、随所通达,不为使闻,不依传说,不依传承,不依藏经之说,不依思 择,不依推论,不依行相之审思,不依见省思、忍,自己自知通,说自现见之法。 此是「随知解」。 「苦依因缘而发生」〔之句中〕,依有十依。〔即〕(一)渴爱依,(二)见依,(三)烦恼依, (四)业依,(五)恶行依,(六)食依,(七)瞋恚依,(八)7四取界依,(九)六内处依,(十)六识身依。 78 一切之苦亦由苦义为依。言此等为十依。苦者,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愁悲 苦、忧恼苦……乃至(七七页以下参照)……由病所打胜,由死所攻击,于苦中住 立,无救护所,无避难所,无归依所,不可归依者。此等谓之苦。此等之苦以依为 因缘,以依为因,以依为缘,有依为原因。〔以依为因缘〕而生成,发生、生、合生、 起、生起、现前。此是「苦依因缘而发生」〔之义〕。 「所有种种于世间」〔之句中〕,「所有」者,是普皆,一切之一切、无残、无余。 「于世间」者,是于恶起世间、人世间、天世间、蕴世间、界世间、处世间。「种种」 者,是多样多种之苦。此是「所有种种于世间」〔之义〕。故世尊宣示。 世尊宣示:「弥多求! 苦之发生汝问我 随依知解彼语汝 所有种种于世间 苦依因缘而发生」 三 不知而所作依之 愚钝者屡屡近苦 苦之发生随观者 〔如实〕知而不作依 (一○五一) 79 「而不知所作依之」(之句中), 「所」者,是无论剎帝利、婆罗门、毘舍、首陀、 在家者、家者、天、人、虽然任何容貌、任何业务、任何职分、任何阶级、任何地 位、任何法之具备者〔之义〕。「不知」者,乃不知、至无明、无智、无辨知、有恶慧。 「作依」者,是作渴爱依、作见依、作烦恼依、作业依、作恶行依、作食依、作瞋恚 依、作四取界依、作六内处依、作六识身依、令生、令发生、起。此是「而不知所作 依之」〔之义〕。 「愚钝者屡屡近苦」〔之句中〕,「屡屡近苦」者,是屡屡至生苦、老苦、病苦、死 苦、愁悲苦、忧恼苦、接近、近寄、执、执取、住着。此是「屡屡近苦」〔之义〕。「愚 第四 弥多求学童所问之义释 八一 -------------------------------------------------------------------------- 小部经典二十二 八二 钝者」者,是愚钝者、蒙昧者、无知者、至无明者、无智者、无辨知者、恶慧者。此 是「愚钝者屡屡近苦」〔之义〕。 「故〔如实知〕不作依」〔之句中〕,「故」者,乃是故,是彼理由,彼因,彼缘, 彼因缘,于依正观此之过患,此乃是「故」〔之义〕。「知」者,是知、了知、识知、别 80 知、通达,〔即〕知「一切行是无常」,了知、识知、别知、通达,「一切行是苦」,「一 切法是无我」……乃至(一九页以下参照)……知「所有集法皆是此灭法」,了知、识 知、别知、通达。「不作依」,不可作爱依、不可作见依、不可作烦恼依、不可作业 依、不可作恶行依、不可作食依、不可作瞋恚依、不可作四取界依、不可作六内处 依、不可作六识身依、令生、令发生、不可起。此是「故如实知不作依」〔之义〕。 「苦」者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愁悲苦、忧恼苦。「〔苦之〕发生随观者」, 是随观根本者,随观因者,随观因缘者,随观生成者,随观发生者,随观等起者, 随观食者,随观所缘者,随观缘者,随观集者。「随观」者,是慧。即所有慧、知解 ……乃至(一八页参照)……是不疑、择法、正见。此之随观、具慧、正具、达、 正达、成、正成、所具备者言为随观者。此是「随亲苦之生起发者」〔之义〕。故世尊 宣示: 而不知所作依之 愚钝者屡屡近苦 81 苦之发生随观者 〔如实〕知而不作依 四 我等问尊师 〔尊师〕告我等 我〔更〕问其它 冀师请语彼 如何诸贤者 暴流生与老 愁苦与悲泣 得为超度耶 我乞愿牟尼 愿请为解说 此之一切法 尊师如实知 (一○五二) 「我等问尊师,〔尊师〕告我等」〔之句中,「我等所问尊师」〕,乃我等向尊师问、 乞、求、所信乐。「尊师告我等」者是请尊师告我等,请述彼、请示、请设施、请确 立、请开显、请分别、请显示、请说明。此是「我等问尊师,尊师告我等」〔之义〕。 「我更问其它,冀师请语彼」。「如何诸贤者,暴流生与老」及「愁苦与悲泣,得为 超度耶?」〔之句中〕,「如何」是「如斯耶」?「不然耶」?「何耶」?「云何耶」?疑之质 第四 弥多求学童所问之义释 八三 -------------------------------------------------------------------------- 小部经典二十二 八四 问、疑念之质问、迷惑之质问。「诸贤者」者,是诸之贤者、学者、有慧者、有觉者、 辨别者、具慧者。暴流者,是欲流,有流、见流、无明流。「生」是于彼彼之有情之 82 彼彼之有情聚而生、发生、入来、生起、诸蕴之现前、(内六)处之获得。「老」者, 是于彼彼之有情之彼彼之有情聚而老、老耄、齿落、白发、皱皮、寿之损耗、诸根 之毁熟。「愁」者,是失亲戚、失财富、因病而失〔健康〕、失戒、失〔正〕见,又失 任何者,又遭遇任何不幸者之愁、忧愁、愁心、内愁、内遍愁、内热、内热恼、心 之烧热、忧、愁箭。「悲泣」者,是失亲戚、失财富、因病而失〔健康〕、失戒、失〔正〕 见,又失任何者,又遭遇任何不幸者之哭、悲哭、涕哭、悲泣、哭叹、悲欢、泣言、 涕泣、号泣、哭泣、恸哭。 「如何诸贤者,暴流生与死,愁苦与悲泣,得为超度耶」?如何诸贤者得度暴流、 生、老、愁与悲泣,越度、度过、超越、离越耶?此是「如何诸贤者,暴流、生与老, 愁苦与悲泣,得为超度耶」〔之义〕。 「我乞愿牟尼,愿请为解说」〔之句中〕,「彼」者,是我所问、我所乞、我所求、 我所信乐。「牟尼」,言智为牟那。即所有慧、知解……乃至(一八页以下参照)…… 83 不痴、择法、正见。世尊具备彼智,牟尼而达于牟那。有(一)身牟尼、(二)语牟尼、(三) 意牟尼之三牟尼。 (一)身牟尼者云何?舍断〔杀生、偷盗、邪欲行之〕三种身恶行是身牟尼,三种 身善行是牟尼,以身为所缘智是身牟尼,身之遍知是身牟尼,伴遍知道是身牟尼, 对身欲贪之舍断是身牟尼。身行(出入息)灭之第四禅定是身牟尼。此是「身牟尼」。 (二)语牟尼者云何?舍断〔妄语、两舌、恶口、绮语之〕四种语恶行是语牟尼, 四种之语善行是语牟尼。以语为所缘智是语牟尼,语遍知是语牟尼,伴遍知道是语 牟尼,对语欲贪之舍断是语牟尼,语行(寻伺)灭之第二禅定是语牟尼。 (三)意牟尼者云何?舍断〔贪欲、瞋恚、邪见之〕三种意恶行是意牟尼,三种之 意善行是意牟尼,以心为所缘智为意牟尼,心之遍知是意牟尼,伴遍知道是意牟尼, 84 对心舍断欲贪是意牟尼,心行灭之想受灭定是意牟尼。此是「意牟尼」。 8无漏身乃是 身语意牟尼 具足此牟尼 一切舍断者 9无漏身乃是 身语意牟尼 第四 弥多求学童所问之义释 八五 -------------------------------------------------------------------------- 小部经典二十二 八六 具足此牟尼 恶之洗除者 具足此等之三牟尼者有六牟尼。〔即〕是在家牟尼、非家牟尼、有学牟尼、无学 牟尼、辟支牟尼、牟尼牟尼。(一)在家牟尼者云何?为在家者而见〔涅盘〕句,能识 教之人人此是在家牟尼。(二)非家牟尼者云何?为出家者而见涅盘句,能识教之人人 此是非家牟尼。(三)七有学是有学牟尼。(四)阿罗汉是无学牟尼。(五)辟支佛是辟支牟尼。 (六)如来阿罗汉等正觉者言为牟尼牟尼。 10无明智者为愚昧 由寂默而非牟尼 〔如取舍〕而但用秤 牟尼只取优秀业 回避诸恶诸贤者 由彼而彼为牟尼 〔内外〕两世间测者 〔由彼而〕彼言牟尼 一切世间于11内外 知不善与善之法 85 值由天人之供养 超着与网是牟尼 「愿请为解说」者,是愿请述、请示、请施设、请确立、请开显、请分别、请显 示、请说明。此是「愿请为解说」〔之义〕。 「此之一切法,尊师如实知」者,此法尊师如实知、识、考虑、度知、辨知、明 暸。此是「此之一切法,尊师如实知」〔之义〕。故彼婆罗门言: 我等问尊师 〔尊师〕告我等 我〔更〕问其 他尊师请语彼 如何诸贤者 暴流生与老 愁苦与悲泣 得为超度耶 我乞愿牟尼 我请为解说 此之一切法 尊师如实知 五 世尊宣示:「弥多求! 有关现世非传闻 〔至涅盘〕法我告汝 知彼有念而行作 可度世间之爱着」 (一○五三) 86 「〔至涅盘〕法我告汝」者,我将告、示、施设、确立、开显、分别、显示、说明 初善、中善、后善、有义、有文而完全圆满遍净之梵行、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 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支圣道、涅盘、至涅盘之行道。此是「〔至涅盘〕法我告汝」 第四 弥多求学童所问之义释 八七 -------------------------------------------------------------------------- 小部经典二十二 八八 〔之义〕。 「弥多求」者,是世尊呼彼婆罗门之名。 「有关现世非传闻」〔之句中〕,关现世者,是现世(能见法)、能知法、能考虑 法、能度知法、能辨知法、能明暸法。〔即〕「一切行无常……乃至(一九页以下参 照)……所有集法皆是此灭法」而能见法、能知法、能考虑法、能度知法、能辨知法、 能明暸法。如斯有关现世(能见法)我将说。或又关于能见苦我将说之,关于能见 集将语集,关于能见道将语道,关于能见灭将语灭。如斯有关能见法我将说。或又 自见、无时的,可谓来见!〔圣道〕导引、〔我将语〕关于能见法诸,识者各自知者。 如斯我将语能见之法。此是「有关现世(能见法)」〔之义〕。「非传闻者」,不〔由他 之〕传闻,不依传说,不依传承,不依藏〔经〕之说,不依思择,不依推论,不依 行相之审思,不依见、省思、忍、自知通,自现见说法。此是「有关现世非传闻」〔之 义〕。 87 「知彼有念而行作」〔之句中〕,「知彼」者,是知解彼、考虑、度知、辨知、而为 明暸。〔即〕一切行是无常……乃至(一九页以下参照)……知解「所有集法皆是此 灭法」,考虑、度知、辨知、明暸。「有念」者,是由四行相而有念。〔即〕对身修习 身随观念处而有念……乃至(三○页参照)……言彼为有念。「行」者,是行、行作、 动作、活动、护持、持续、不断、维持。此是「知彼有念而行作」〔之义〕。 「可度世间之爱着」〔之句中〕,爱着是渴爱。即所有贪、染贪……乃至(一三页 以下参照)……是贪欲、贪不善根。爱著者,由何之义而为爱着耶?扩大故而为爱 着,广大故而为爱着,染着故而为爱着,冒险故而为爱着,夺取故而为爱着,欺语 者故而为爱着,毒根故而为爱着,毒果故而为爱着,毒受用故而为爱着,或又彼渴 受广大而为色、声、香、味、触、施主家、众、住居、利得、名声、赏赞、安乐、 衣服、食物、卧坐所、病者之资具药品、欲界、色界、无色界、欲有、色有、无色 有、想有、无想有、非想非非想有、12一蕴有、四蕴有、五蕴有、过去、未来、现 在、见闻觉识于诸法中扩大扩展。此是「爱着」〔之义〕。「世间」者,是在于恶趣世间、 人世间、天世间、蕴世间、界世间、处世间。 88 「可度世间之爱着」者,是世间所有爱着有念其爱着而可度、可越度、可度过、 可超越、可离越。此是「可度世间之爱着」〔之义〕。故世尊宣示。 第四 弥多求学童所问之义释 八九 -------------------------------------------------------------------------- 小部经典二十二 九○ 世尊宣示:「弥多求! 有关现世非传闻 〔至涅盘〕法我告汝 知彼有念而行作 可度世间之爱着」 六 大仙!彼之最上法 〔闻而〕我乃欢喜〔彼〕 知彼有念而行作 可度世间之爱着 (一○五四) 「我欢喜彼」〔之句中〕,「彼」者,是尊师之语、语路、说示、13教训。「欢喜」者, 是欢、欢喜、喜、随喜、欲、乐、冀求、希望、热望。此是「我欢喜彼」〔之义〕。 「大仙!以最上法」〔之句中〕,大仙者,由何义为大仙耶?世尊求大戒蕴,觅求, 遍求故为14大仙(大求者)。是大定蕴、大慧蕴、大解脱蕴、求,觅求,遍求大解脱 智见蕴故是大仙。又求,觅求,遍求大闇身之摧破故是大仙。求,觅求,遍求大颠 倒之破坏故是大仙。求,觅求,遍求大爱箭之拔除故是大仙。求,觅求,遍求大见 89 葛藤之开解故是大仙。求,觅求,遍求大慢憧之撒去故是大仙。求,觅求,遍求大 行作之寂灭故是大仙。求,觅求,遍求成为大暴流之度越故是大仙。求,觅求,遍 求大重担之放下故是大仙。求,觅求,遍求大轮回、轮转之断绝故是大仙。求,觅 求,遍求大热苦之消灭故是大仙。求,觅求,遍求大热恼之安息故是大仙。求,觅 求,遍求大法幢之举扬故是大仙。求,觅求,遍求大念处、大正勤、大神足、大根、 大力、大觉支、大八支圣道、第一义、不死、涅盘故是大仙。又由有大权势之有情 「佛何处耶」?「世尊是何处耶」?「天中天是何处耶」?「人牛王是何处耶」?求,觅 求,遍求故是大仙。「最上之法」者,是不死、涅盘言为「最上之法」。即所有一切行 之止,一切依之舍遣、渴爱之尽灭、离贪、灭、涅盘。「最上」者,是最高、最胜、 最殊胜、秀逸、最上胜妙之法。此是「大仙!最上法」〔之义〕。 90 「知彼有念为行作」〔之句中,知彼〕者,是知解彼、考虑、度知、辨知、明暸。 〔即〕「一切行是无常」……乃至(一九页以下参照)……知解「所有集法皆是此灭 法」,考虑、度知、辨知、明暸。「有念」者,是由四行相而有念。〔即〕对于身修习 身随观念处而有念……乃至(三○页参照)……言彼为有念。「行」者,是行、行作、 动作、活动、护持、持续、不断维持。此是「知彼有念为行作」〔之义〕。 「可度世间之爱着」〔之句中〕,渴爱言为爱着。即所贪、染贪……乃至(一三页 参照)……贪欲、贪、不善根。爱着是由何义而为爱着耶……乃至(八九页参照) 第四 弥多求学童所问之义释 九一 -------------------------------------------------------------------------- 小部经典二十二 九二 ……为扩大扩展。此是「爱着」〔之义〕。〔世间」者,是恶趣世间……乃至(八九页参 照)……于处世间。 「可度世间之爱着」者,是世间所有爱着有念彼爱着而可度、越度、度过、超越、 离越。此是「可度世间之爱着」〔之义〕。故彼婆罗门言: 「大仙!彼之最上法 (闻而)我乃欢喜彼 知彼有念而行作 可度世间之爱着」 七 世尊宣示:「弥多求! 上下与横及于中 汝善知解所有物 对于此等喜执着 除弃识不住立有」 (一○五五) 「汝善知解所有物」者,是汝知解、了知、识知、辨知、通达所有之物。此是「汝 善知解所有物」。 91 「弥多求」!是世尊呼彼婆罗门之名。「世尊」者,此是尊重之同义语……乃至(一 二页以下参照)……言此世尊之「语」……与作证共同施设者。此是「世尊宣示:弥多 求!」〔之义〕。 「上、下横及于中」〔之句中〕,上者是言未来,下是过去,横及中是现在。上者, 是天世间,下是地狱世间,横及中是人世间。上者,是善法,下是不善法,横及中 是无记法。上者,是无色界,下是欲界,横及中是色界。上者,是乐受,下是苦受, 横及中是不苦不乐受。上者,是由足跖以上,下者,是由顶端以下,横及中是胴体。 此是「上下横及于中」〔之义〕。 「对于此等喜执着,除弃识不住立有」〔之句中〕,「对于此等」者,是对于既述、 示、施设、确立、开显、分别、显示、说明者。「喜」者,是渴爱。即所有贪、染贪 ……乃至(一三页参照)……贪欲、贪、不善根。「执着」者,是爱执着与见执着之 二执着。爱执著者云何?由渴爱物而……乃至(四○页参照)……此是爱执着。见 92 执著者云何?有二十事有身见:……乃至(四○页参照)……此是见执着。「除弃识」 〔之句中识〕者,是与福行俱起识、与非一福行俱起识、与不动行俱起识。除对此等 喜、执着、于行俱起识,除弃、斥、除斥、舍、舍断、除去、灭除、令之灭无!此 是「对于此等除去喜、执、识」〔之义〕。 「不住立有」〔之句中〕,有者,是业有与结生为再有。业有者云何?是福行、非 第四 弥多求学童所问之义释 九三 -------------------------------------------------------------------------- 小部经典二十二 九四 福行、不动行,此是业有。结生为再有者云何?是结生色、受、想、行、识,此是 结生为再有。「不住立有」者,是舍断喜、执着、于行俱起识、业有与结生再有,除 去、灭除、令之灭无而不住立于业有,不住立结生为再有,不可止住。此是「除去识 不住立有」〔之义〕。故世尊宣示。 世尊宣示:「弥多求! 上下与横及于中 汝善知解一切物 对于此等喜执着 除去识不住立有」 八 如斯〔无执着〕 住念不放逸 93 行作之比丘 舍〔爱见〕我执 〔舍弃〕生与老 愁苦与悲泣 兹知如斯者 应以舍断苦 (一○五六) 「如斯而住,有念不放逸」〔之句中〕,「如斯而住」者,是舍所喜与执着、于行俱 起之识、业有、结生再有舍断、除去、灭除、令之灭无。此是「如斯而住」〔之义〕。 「有念」者,是由四行相而有念,〔即〕对于身而修习身随观念处……乃至(三○页参 照)……言彼为有念。「不放逸」者,是恭敬作诸善法,常作、坚住作、不萎缩而行、 不放弃(行之)欲、不放弃责任。「我某时之日未圆满戒蕴令圆满耶?」又「我既已令 圆满之戒蕴于彼时时以慧助长。」对诸善法彼有所有之欲、精进、勇猛、努力、不退、 念、正知、热心、精勤、决意、勤励、不放逸。「我某时之日,未圆满之定蕴、15慧 蕴、解脱蕴、解脱智见蕴令圆满耶?」又「我既圆满之解脱智见蕴,彼时时以慧令助 长。」对诸善法,于彼处所有欲、精进、勇猛、努力、不退、念、正知、热心、精勤、 94 决意、勤励、不放逸。又「我某时之日可遍知未遍知之苦耶?可舍断未舍断之烦恼耶? 可修习未修习之道耶?可作证未作证之灭耶?」于彼处所有欲、精进、勇猛、努力、 不退、念、正知、热心、精勤、决意、勤励、不放逸。此是「如斯而住,有念不放逸」 〔之义〕。 「行作之比丘,舍我执」〔之句中〕,比丘者,是善凡夫比丘又有学比丘。「行」者, 是有行、行作、动作、活动、获持、持续、维持不断。「我执,」是爱我执与见我执 之二我执……乃至(四○页参照)……此是爱我执……乃至(四○页参照)……此 是见我执。舍断爱我执、舍遣见我执、舍我执、是遍舍、除去、灭除、令之灭无。 第四 弥多求学童所问之义释 九五 -------------------------------------------------------------------------- 小部经典二十二 九六 此是「行作之比丘,舍我执」〔之义〕。 「〔舍〕弃生老愁悲泣,兹知如斯者,应为舍断苦」〔之句中〕,「生」者,是彼彼 之有情于彼彼之有情众生、发生、入来、生起、诸蕴之现前、〔内六〕处之获得。「老」 者,是彼彼之有情于彼彼之有情聚老、老耄、齿落、白发、皱皮、寿之损耗、诸根 之毁熟。「愁」者,是失亲戚、失财富、由病而失〔健康〕、失戒、失〔正〕见、又失 95 任何者,又于遭遇任何不幸者之愁苦、忧愁、愁心、内愁、内遍愁、内热、内热恼、 心之烧热、忧、愁箭。「悲泣」者,是失亲戚、失财富、由病而失〔健康〕、失〔正〕 见、又失任何者,又遭遇任何不幸者之哭、悲哭、涕哭、悲泣、哭叹、泣言、涕泣、 号泣、恸哭。「兹」者,是于此之见……乃至(二六页参照)……于此之人世间。「知 者」,是智者、明达者、有智者、辨知者、慧者。「苦」者,是生苦……乃至(七七页 参照)……是愁悲苦、忧恼苦。 「〔舍〕弃生、老愁悲泣,兹知如斯者,应舍断苦」者,是知者、明达者、有智者、 辨知者、慧者于兹舍断生、老愁悲泣,除去、灭除、令之灭无。此是「舍弃生老愁悲 泣,兹知如斯者,应舍断苦」〔之义〕。故世尊宣示: 如斯〔无执着〕 有念不放逸 行作之比丘 舍〔爱见〕我执 舍弃生与老 愁苦与悲泣 兹知如斯者 应为舍断苦 96 九 大仙此语我欢喜 瞿昙善告无依〔涅盘〕 世尊确已舍断苦 此法尊师如实知 (一○五七) 「大仙此语我欢喜」〔之句中〕,「此」者,是尊师之语、语路、说示、示教、16教 训。「我欢喜」者,是我欢、欢喜、喜、随喜、欲、乐、冀求、希望、热望。「大仙」 者,是世尊求大戒蕴,觅求,遍求故是大仙(大求者)……乃至(九○页参照)…… 「人牛王于何处耶」?被求,觅求,遍求故是大仙。此是「大仙此语我欢喜」〔之义〕。 「瞿昙善告无依〔涅盘〕」〔之句中〕,「善告」者,是善告、善言、善示、善施设、 善确立、善开显、善分别、善显示、善说明。此是「善告」〔之义〕。「瞿昙!无依」〔之 句中〕,「依」者,是烦恼、蕴、行。「无依」者,是依之舍断、依之寂灭、依之舍遣、 依之安息、不死、涅盘。此是「瞿昙!无依为善告」〔之义〕。 第四 弥多求学童所问之义释 九七 -------------------------------------------------------------------------- 小部经典二十二 九八 「世尊确已舍断苦」〔之句中〕,「确」者,是此一向之语、无疑语、无疑惑语、不 二之语、确实之语、严密之语、纯粹之语、确立之语。「世尊」者,此是尊重之同义 97 语……乃至……此言世尊〔语〕……与作证共同之施设。「已舍断苦」者,是舍断生 苦、老苦、病苦、死苦、愁悲苦、忧恼苦、除去、灭除、令之灭无。此是「世尊确已 舍断苦」〔之义〕。 「此法尊师如实知」者,此法如实尊师知,识、考虑、度知、辨知、明暸。此是 「此法尊师如实知」〔之义〕。故彼婆罗门言: 大仙此语我欢喜 瞿昙善告无依〔涅盘〕 世尊确已舍断苦 此法尊师如实知 一○ 牟尼!尊师恳切所教诫 人人亦应舍断苦 龙象〔佛〕近至礼拜尊师 世尊恳切教诫我 (一○五八) 「人人亦应舍断苦否?」〔之句中〕,「人人」者,是剎帝利、婆罗门、毘舍、首陀、 在家者、出家者、天、人亦舍断耶,若〔舍断〕?是舍断生苦、老苦、病苦、死苦、 愁悲苦、忧恼苦、除去、灭除、令之灭无。此是「人人亦舍断苦否?」〔之义〕。 98 「尊师恳切所教诫」〔之句中〕,「所」者,是剎帝利、婆罗门、毘舍、首陀、在家 者、出家者、天、人。「尊师」者,是言世尊。「牟尼」者,言智为牟那……乃至(八 四页以下参照)……超越着、网此是牟尼。「恳切教诫」者,是殷勤教诫、反复教诫、 再三教诫、教训。此是「尊师恳切所教诫」〔之义〕。 「近至礼拜尊师」〔之句中〕,「尊师」是言世尊。「礼拜」是由身而礼拜、由17语而 亦礼拜、由意而亦礼拜、由随义之行道而亦礼拜、由法随法之行道而亦礼拜,恭敬、 尊重、尊敬、奉事、敬重也。「近至」者,是至近、真至近、相会、谒见、面前而礼 拜尊师。 「龙象」者,是龙象。世尊(一)不行罪恶故是龙象,(二)不行故是龙象,(三)不来故是 龙象。 (一)不行罪恶故是龙象者云何?罪恶者有杂染、有宝再有之苦报,是赍未来生老 死恶不善法。 18世尊宣示:「萨毘耶! 不行罪恶于世间 舍离一切结结缚 第四 弥多求学童所问之义释 九九 -------------------------------------------------------------------------- 小部经典二十二 一○○ 解脱染着一切处 斯者其故言龙象」 99 如斯「不行罪恶故是龙象」。 (二)不行故是龙象者云何?不行于欲趣、不行于瞋趣、不行于痴趣、不行于怖畏 趣,由于贪而不行、由于瞋而不行、由于痴而不行、由于慢而不行、由于见而不行、 由于掉举而不行、由于疑而不行、由于随眠而不行、由于违和之诸法而不趣、不导、 不运、不将来。如是「不行故是龙象」。 (三)不来故是龙象者云何?由须陀洹道舍断所有之烦恼,一切于此〔彼〕不再来、 不返、不还。由斯陀含道、阿那含道舍断所有之烦恼,一切于此不再来、不返、不 还。由阿罗汉道舍断所有之烦恼,一切于此不再来、不返、不还。如是「不来故是龙 象」。此是「龙象!近至礼拜尊师」〔之义〕。 「世尊恳切教诫我」者,是世尊恳切、殷勤教诫、反复教诫、再三教诫、教训。 故彼婆罗门言: 牟尼!尊师恳切所教诫 人人亦应舍断苦 100 龙象!近至礼拜尊师 世尊恳切教诫我 一一 婆罗门吠陀达人 乃是无所有者也 向欲有之无著者 为〔汝〕所知通之 彼确度此之暴流 度彼无〔心〕栽犹豫 (一○五九) 「婆罗门吠陀之达人所汝知通」〔之句中〕,婆罗门者,是拒外七法故是婆罗门, 〔即〕是拒外有身见,拒外疑、拒外戒禁取、拒外贪、拒外瞋、拒外痴、拒外慢彼 是杂染资再有有不安、苦报,于未来拒外资生老死诸恶不善法。 20世尊宣示:「萨毘耶! 离垢一切斥诸恶 等持善〔心〕自住立 超越轮回有〔功德〕 无依止者婆罗门」 「吠陀之达人」〔之句中〕,吠陀者,是于四(沙门)道智……乃至(七二页参照) ……超一切受,此是吠陀之达人。知通者,是知通、了知、识知、别知、通达。此 是「汝所知通婆罗门、吠陀之达人」〔之义〕。 101 「向欲有无著者,是无所有者」〔之句中〕,无所有者……〔所有〕者,是贪所有、 瞋所有、痴所有、慢所有、见所有、烦恼所有、恶行所有……舍断此等诸所有、正 第四 弥多求学童所问之义释 一○一 -------------------------------------------------------------------------- 小部经典二十二 一○二 断、令寂灭、令安息、不得令生起、以智火所烧之人言为无所有者。「欲」者,概言 之是事欲与烦恼欲之二欲……乃至(二七页参照)……此等言为事欲……乃至(二 七页参照)……此等言为烦恼欲。「有」者,是业有与结生再有之二有……乃至(九 三页参照)……此是业有……乃至(九三页参照)……此是结生再有。「向欲有无着 者,是无所有者」,无所有而不悬于欲有、不悬者、是不碍著者。此是「向欲有无着 者,是无所有者」。 「彼确度此暴流」〔之句中〕,「彼确」者,此是一向之语……乃至(九八页参照) ……是确立之语。「暴流」者,是欲流、有流、见流、无明流。「度」者,是度、越度、 度过、超越、离越。此是「彼确度此暴流」〔之义〕。 「度彼无栽无犹豫,」〔之句中〕,「度」者,是度欲流、度有流、度见流、度无明 流、是越度、度过、超越、离越。彼〔梵行〕已成、〔所作〕已辨、过去〔轮回〕道、 到〔涅盘之〕方域、到终点、护梵行、达最上之见、修习道、舍断烦恼、通达不动 之阿罗汉果,已作证灭(涅盘)。于彼能遍知苦、舍断集、修习道、作证灭、已知通 102 可知通、能遍知可遍知、能舍断可舍断、能修习可修习、能作证可作证。彼放舍障 碍,埋没〔轮回之〕濠、拔除门柱(渴爱)、无有关钥(五下分结)、而为圣、卸〔慢〕 幢、卸重担、离系、舍断五支〔盖〕、具备六支〔舍〕、守护一〔念〕、〔由慧而有习 行、回避、除去、舍断〕四依、除去独一谛(遍见)、完全遣求觅、有不混浊之思惟、 有安息身行、有善解脱心、有善解脱慧。而为独存(完全)、已住〔于梵行〕而为最 上人第一人,得达第一之得达。彼无积〔善恶之报〕、无除去、已除而住立。无舍断 (烦恼)无执取、已舍断而住立。无由离〔烦恼〕、〔无由慢〕而高亢、已离而住立。 令具备无学之戒蕴故而住立、具备无学之定蕴、无学之慧运、无学之解脱蕴、无学 之解脱智见蕴故已住立。体得〔真〕谛而住立,超越动摇而住立,消尽烦恼火而住 立,不回行轮回而住立,取达运而住立,由解脱习行而住立。依遍净慈而住立,依 遍净悲、喜、舍而住立,依究竟清净而住立,依遍净无烦恼性而住立,解脱故而住 立,知足故而住立。于蕴之终边而住立,于界之终边而住立,于处之终边而住立, 于趣之终边而住立,于结生之终边而住立,于有之终边而住立,于轮回之终边而住 103 立,于轮转之终边而住立,于最后之终边而住立,于最后之人界而住立。最后之持 身者,是阿罗汉。 第四 弥多求学童所问之义释 一○三 -------------------------------------------------------------------------- 小部经典二十二 一○四 20此是彼之最后有 此是最后之身体 成为〔最后〕生老死 彼无再有轮回事 此是「度」。「彼岸」者是不死(甘露)、涅盘。〔即〕是彼一切行之止寂、一切依 之舍遣、渴爱之灭尽、离贪、灭、涅盘。彼已到于彼岸、达于彼岸、到于终边、达 于终边、到于终点、达于终点、到于究竟、达于究竟、到于最终、达于最终、到于 救护所、达于求护所、到于避难所、达于避难所、到于归依所、达于归依所、到于 无畏、达于无畏、到于无死、达于无死、到于不死(甘露)、达于不死、到于涅盘、 达于涅盘。彼梵行已成,〔所作〕已辨……乃至(一○二页以下参照)……是〔最后 之〕生、老、死轮回,于彼无再有。此是「又度彼岸」〔之义〕。 「无有栽」〔之句中〕,栽(顽迷)者,贪是栽、瞋是栽、痴是栽、忿是栽、恨是 栽……乃至(四一页参照)……一切不善行是栽。舍断此等诸栽,为正断、令寂灭、 令安息、令不得生起、以智火所烧者言为无栽者。「无犹豫」〔之句中〕,「犹豫」者, 是对苦犹豫(疑)、对苦集犹豫、对苦灭犹豫、对苦灭之道犹豫、对前际犹豫、对后 104 际犹豫、对前后际犹豫、对此缘性之诸缘起法犹豫,是所有如斯犹豫、疑问、犹豫 性、疑念、疑、迷惑、二路、疑惑、多岐取、不决定、不确定、不沈潜、心之硬直、 意困惑。舍断此等之犹豫、正断、令寂灭、令安息、使不得生起、以智火所烧者, 言为「无犹豫」者。此是「无有(心)栽无犹豫」〔之义〕。故世尊宣示: 婆罗门吠陀达人 乃是无所有者也 向欲有之无著者 为〔汝〕所知通之 彼确度此之暴流 彼度无(心)栽犹豫 一二 彼人知者达吠陀 对种种有遣去着 彼离爱无苦无求 我言彼已度生老 (一○六○) 「彼人知者达吠陀」〔之句中〕,知者,是知者、明达者、有智者、辨知者、慧者。 「彼」者〔无论剎帝利〕……无论人、如何容貌……乃至(八一页参照)……〔任何 法之具备者〕。「达吠陀」〔之句中〕,吠陀者,是四〔沙门〕道智……乃至(七二页 参照)……超一切受、此是吠陀之达人。「人」者,是有情、人、摩奴之子、士夫、 补特伽罗、命者、生死者、生者、根行者(自在行者)、摩奴所生者。「兹」于此之见 105 ……乃至(二六页参照)……于此人世间。此是「彼人知者达吠陀」〔之义〕。 第四 弥多求学童所问之义释 一○五 -------------------------------------------------------------------------- 小部经典二十二 一○六 「对种种有遣去着」〔之句中〕,「对种种有」者,是对于种种有之业有、再有。〔即〕 于欲有对业有、于欲有对再有、于色有对业有、于色有对再有、于无色有对业有、 于无色有对再有。是对再三之有、再三之生起、再三之结生、再三身体之发生。「着」 者,是贪着、瞋着、痴着、慢着、见着、烦恼着、恶行者之七着。「遣去」者,是弃 遣去诸着。或脱而遣去诸着、结、结缚、悬、悬着、碍着、缚。譬如着〔载〕于〔马 象等〕之乘物、车、货车、战车之物离着(放下)推落、如是弃遣、遣去彼等诸着, 又脱、遣去诸着、结、结缚、悬、悬着、碍着、缚。此是「对种种诸有遣去着」〔之 义〕。 「彼离渴爱无苦无求、我言彼已度生老」〔之句中〕,渴爱者,是色爱、声爱、香 爱、味爱、触爱、法爱。言舍断此爱、正断、令寂灭、令安息、令不得生起、以智 106 火所烧者是「离渴爱」者,舍渴爱者、唾弃渴爱者、脱渴爱者、舍断渴爱者、舍遣渴 爱者、离贪者、舍贪者、唾弃贪者、脱贪者、舍断贪者、舍遣贪者,〔彼〕无爱、〔烦 恼〕消灭,是清凉、觉受乐,自为梵而住。此是「彼离渴爱」〔之义〕。「无苦」者,贪 是苦、瞋是苦、痴是苦、忿是苦、恨是苦……乃至(三九页参照)……一切不善行 是苦。言舍断此苦、正断、令寂灭、令安息、使不得生起、以智火所烧者为「无苦」 〔者〕。「无求」者,言〔无〕求渴爱。即所有贪、染贪……乃至(一三页参照)…… 贪欲、贪、是不善根。舍断此之求、正断、令寂灭、令安息、令不得生起、以智火 所烧者言为无求〔者〕。「生」者,于彼彼有情之彼彼有情聚生、发生、入来、生起、 诸蕴之现前、〔六内〕处之获得。「老」者,是于彼彼有情之彼彼有情聚老、老耄、齿 落、白发、皮、寿之损耗,是诸根之毁熟。「死」者,于彼彼有情之彼彼有情聚死没、 死亡、破坏、灭失、死灭、死、命终、〔五蕴〕之破坏、尸骸之投弃、是命根之断绝。 「彼离爱无苦无求,我言彼已度生老」者,是离渴爱,无苦无求之彼,度生、老、 107 死、越度、度过、超越、令离越,我言、语、示、施设、确立、开显、分别、显示、 说明。此是「彼离渴爱无苦无求,我言彼已度生老」〔之义〕。故世尊宣示: 彼人知者达吠陀 对种种有遣去着 彼离爱无苦无求 我言彼已度生老 世尊之说法终……乃至(三二页参照)……合掌礼拜世尊,说:「尊师!世尊是 我师,我是弟子」而坐。 第四 弥多求学童所问之义释 一○七 -------------------------------------------------------------------------- 小部经典二十二 一○八 弥多求学童所问之义释第四 〔毕〕 注1 本偈是由Sn.529之引用。MNd.93;205;Mahavastu III,397;佛本行集经卷三九(大正藏 三、八三四c)参照。 2 无坏乱之意(abhinna-manaso)在底本虽有adina-manaso今如在大义释一、二九五 页注21之理由而为如斯读之。 3 以下之三偈是由Dhp.321-323之引用。MNd.243;法句经卷下(大正藏四、五七○b), 法句譬喻经卷三(大正藏四、六○○b以下)参照 4 本偈是由S.III,84之引用。MNd.243;参照。 5 本偈是由Sn.516之引用。MN.244;Netti.170;Mahavastu III,395f;佛本行集经卷(大 正藏三、八三四a)参照。 6 瞋恚(Patigha)在Patigha之字,瞋恚之外,亦有「对」,「碍」等之意义。今虽未详审 彼是某意,而假定如上之译出。 7 四取界是欲取、见取、戒禁取、我语取之四取。 8 本偈It.P.55f;MNd.58;335参照。 9 本偈是由It.P.56之引用。MN.58;335参照。 10 次之二偈是由Dhp.268-269之引用。MNd.58;336;法句经卷下(大正藏四、五六九a) 法句譬喻经卷三(大正藏三、八三四b)参照。 11 本偈是由Sn.527之引用。MN.58;336;Mahavastu III,339;佛本行集经卷三九(大正藏 三、八三四b)参照。 12 有关一蕴有、四蕴有、五蕴有,大意释一、二五页之注11参照。 13 教训(anusatthim or anusitthim)在底本及PTS本,于一切状况虽为anusandhim, 此明显是误。今参照MNd.140订正。 14 大仙(mahesi==mahaisi)说明为大求者(mahaesin)不过俗的语源解释。 15 慧蕴(pannakkhandham)在本令此语脱漏。 16 前方注13参照。以下如斯状况一切同样故而不一一注记。 17 虽依语而礼拜(vacaya va namassami)底本虽阙此句,从底本一一三页之同文而补入。 18 本偈是由Sn.522之引用。MN.202;CNd.373;MA.I,153;SA.I,177;Mahavastu III,397;佛 第四 弥多求学童所问之义释 一○九 -------------------------------------------------------------------------- 小部经典二十二 一一○ 本行集经卷三九(大正藏三、八三四b)等参照。 19 婆罗门(brahmana==prakrit,Bahamana)(拒外)bahita﹤baheti由拒外而来不过俗的 语源解释。 20 本偈是由Sn.519之引用。MNd.87;CNd.113;Mahavastu III,396;佛本行集经卷三九(大 正三、八三四b)参照。 21 本偈虽是由Thag.202之引用,文句有多少之相违。MNd.22;460;CNd24;420等参照。 一 尊者度多迦曰: 世尊!我问尊师请语我 大仙!尊师之语我期待 闻尊师〔说法〕音声 可学自己之寂灭 (一○六一) 世尊!「我问尊师请语我」〔之句中〕,「我问」者,为明解未见之问、为令他合流 己见之问、为断疑念之问之三问……乃至(六三页以下参照)……此是三问……乃 至(四九页以下参照)……是涅盘问。「我问尊师〕者,我问于尊师、乞于尊师、求 于尊师、信乐于尊师、请为我说。此是「我问尊师」〔之义〕。「世尊」者,是尊重之同 义语……乃至(一二页以下参照)……「请语我〕者请语〔我〕,请言、示、施设、确 立、开显、分别、说明。此是「世尊!我问尊师请语我」〔之义〕。 「尊者度多迦曰」〔之句中〕,曰「如斯」者,此是句之接续。「尊者」是敬语。度多 迦者,是彼婆罗门之名……乃至(一○页参照)……称呼。此是「尊者度多迦曰」〔之 义〕。 109 「大仙!尊师之语我期待」者,我期待尊师之语、语路、说示、示教、教训而期 待、欲、乐、冀求、希望、热望。「大仙」者,由何之义而为大仙耶?世尊求大戒蕴、 觅求、遍求故是大仙……乃至(一二页参照)……「人牛王于何处耶」?〔求、觅求、 遍求故是大仙〕。此是「大仙!尊师之语我期待」〔之义〕。 「闻尊师之音声〕,闻尊师之语、语路、说示、示教、教训、听、把持、保持、 观察。此是「闻尊师之音声」〔之义〕。 「可学自己之寂灭」〔之句中〕,「可学」者,是增上戒学、增上心学、增上慧学之 第五 度多迦学童所问之义释 一一一 -------------------------------------------------------------------------- 小部经典二十二 一一二 三学……乃至(二五页以下参照)……此是增上慧学。〔可学〕自己之寂灭者,为贪 之消灭、瞋之消灭、痴之消灭、忿之消灭、恨之消灭……乃至(四一页参照)…… 为一切不善行之寂、寂静、寂灭、消灭、舍遣、安息亦学增上戒,亦学增上心,亦 学增上慧。顾念学此等三学,知而学、见而学、观察而学、于心决意而学、以信信 解而学、励精进而学、令现起念而学、等持心而学、以慧知解而学、知通应知通而 学、以信信解而学、遍知应遍知而学、舍断应舍断而学、修习应修习而学、作证应 110 作证而学,应行、应修行、应正行、应行正持。此是「可学自己之寂灭」〔之义〕。故 彼婆罗门言。 尊者度多迦曰: 世尊!我问尊师请语我 大仙!尊师之语我期待 闻尊师说法音声 可学自己之寂灭 二 世尊宣示:「度多迦! 然而须热心 兹〔佛教〕有智有念 由兹闻音声 可学自寂灭」 (一○六三) 「然而须热、心」者,须热心、须努力、须勤勉、须精进、须坚固〔心〕、须精勤, 令生〔努力之〕欲、令发生、令现起、令起、令生起、此是「然而须热、心」〔之义〕。 「世尊宣示:度多迦!」〔之句中〕,「度多迦」者,是世尊呼彼婆罗门之名。世尊者,此是 尊重同义语……乃至(一二页以下参照)……是与作证共同施设者。此是 「世尊宣示:度多迦!」〔之义〕。 「兹有智有念」〔之句中〕,「兹」者,是于此〔佛教之〕见,于此之忍(智)、于 此之意欲、于此之持说、于此之法、于此之律、于此之法与律、于此之宣说、于此 之梵行、于此之师〔佛〕教、于此之身体、于此之人界。有智者,是有智者、贤者、 111 有慧者、觉慧者、智者、辨知者、慧者。有念者,是由四原因而有念。〔即〕对于身 修习身随观念处而有念……乃至(三○页以下参照)……言彼为有念。此是「兹有智 有念」〔之义〕。 「由兹闻音声」者,是由兹闻我语、语路、说示、示教、教训、听、听取、把取、 保持、观察。此是「由兹闻音声」〔之义〕。 「可学自寂灭」〔之句中〕,「可学」者,是增上戒学、增上心学、增上慧学之三学 第五 度多迦学童所问之义释 一一三 -------------------------------------------------------------------------- 小部经典二十二 一一四 ……乃至(二五页以下参照)……此是增上慧学。「〔可学〕自寂灭」者,为贪之消灭、 瞋之消灭、痴之消灭、忿之消灭、恨之消灭……乃至(三九页参照)……为一切不 善行之寂、寂静、寂灭、消灭、舍遣、安息亦学增上戒,亦学增上心,亦学增上慧。 顾念此等三学而可学、知而学……乃至(一一二页参照)……作证应作证而学,可 行、修行、正行、正持而行。此是「可学自寂灭」〔之义〕。 故世尊宣示。 世尊宣示:「度多迦! 然而须热心 兹有智有念 由兹闻音声 可学自寂灭」 112 三 我见天与人之世界 动作无所有婆罗门 普眼者!我将礼尊师 释迦〔佛〕!度我诸疑惑 (一○六三) 「我见天与人之世界」〔之句中〕,1天者,是(一)世俗天、(二)生起天、(三)清净天之 三天。(一)世俗天者云何?世俗天,是王、王子、王后。(二)生起天者云何?生起天者, 是四大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都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梵众天及其上之 天。(三)清净天者云何?清净天者,是如来之弟子(声闻)之阿罗汉漏尽者及辟支佛 (缘觉)。世尊是世俗天、生起天、清净天中之天,是胜之天,天中之胜天。是师子 中之师子,是龙中之龙,众主中之众主,牟尼中之牟尼,王中之王。「我见天与人之 世界」者,于2人问世间我见天、见胜之天、见天中之胜天、观、眺、省思、普观。 此是「我见天与人之世界」〔之义〕。 「动作无所有婆罗门」〔之句中〕,「无所有」者,是贪所有、瞋所有、痴所有、慢 所有、见所有、烦恼所有、恶行所有之舍断。于佛世尊舍断彼等诸所有、能根绝、 如截多罗树顶而为灭无,于未来不生起者。故世尊是无所有者。「婆罗门」者,世尊 113 乃拒外七法故是婆罗门。〔即〕拒外有身见、拒外疑、拒外戒禁取、拒外贪、拒外瞋、 拒外痴、拒外慢。彼〔世尊〕拒外杂染而资再有有不安有苦报于未来资生老死诸恶 不善法。 3世尊宣示:「萨毘耶! 离垢斥一切诸恶 等持善〔心〕自住立 有诸功德越轮回 无依止者婆罗门」 第五 度多迦学童所问之义释 一一五 -------------------------------------------------------------------------- 小部经典二十二 一一六 「动作」者,是有行、行作、动作、活动、护持、持续、维持。此是「动作无所有 婆罗门」〔之义〕。 「普眼者我礼尊师」〔之句中〕,「尊师」者,是言世尊。「礼拜」者,是由身而礼拜, 由语而礼拜,由意而礼拜,由随义之行道而礼拜,由法随义之行道而礼拜,恭敬、 尊重、尊敬、奉事、敬重。「普眼者」〔之句中〕,「普眼」者,是一切知智。世尊具一 切知智、正具、达、正达、成、正成、具备。 4彼不能见之物此世亦无何物 114 又不能识之物亦〔无〕不可知者 可能知之物一切此皆知通 旨此如斯之故如来是普眼者 此是「普眼者!我礼拜尊师」〔之义〕。 「释迦〔佛〕!度我诸疑惑」〔之句中〕,「释迦」者,是世尊由释迦族出家故而为 释迦。或又富者、大富者、具财者故亦为释迦。彼有此等诸财、所谓、信财、戒财、 惭财、愧财、闻财、舍财、慧财、念处财、神足财、根财、力财、觉支财、道财、 果财、涅盘财。由此等多数之财宝而是富者、大富者、具财者故亦是释迦。或又可 能者、5权力者、6有用者、勇者、英雄、战士、无怖者、无惧者、无骇者、无财 走者、怖畏恐怖之舍断者、身毛竖立之离去者故亦是释迦。「疑惑」者,是疑。〔即〕 对苦犹豫(疑)、对苦之集犹豫、对后际犹豫、对前后际犹豫、对此缘性之诸缘起法 犹豫,是对所有如斯犹豫、疑问、犹豫性、疑念、疑、迷惑、二路、疑惑、多岐取、 不决定、不确定、不沈潜、心之硬直、意困惑。 115 「释迦佛!度我诸疑惑」者,放我诸疑惑箭、请脱我、请度脱我、请拔取我、请 拔去我、请使我上起。此是「释迦佛!度我诸疑惑」〔之义〕。故彼之婆罗门言: 我见天与人之世界 动作无所有婆罗门 普眼者!我礼拜尊师 释迦〔佛〕!度我诸疑惑 四 度多迦!我于世间 不能度脱疑惑者 但〔汝自〕了最胜法 如斯汝可度暴流 (一○六四) 「我不能令度脱」〔之句中〕,我不能由疑惑箭放汝、解放、令脱、令度脱、拔取、 拔去、起上。此是「我不能令度脱」〔之义〕。或又不信、不欲、懈怠而乏精进,向不 第五 度多迦学童所问之义释 一一七 -------------------------------------------------------------------------- 小部经典二十二 一一八 行道人说法我无力?不堪、不努力、不励行、不努力、不尽力、不用力、不坚固心、 不精进。不生〔努力〕之欲、不令发生、不起、不令生起。此是「我不能令度脱」〔之 义〕。或又其它何人亦无可使脱。若彼等欲脱,〔彼〕由于己力势、由于己力、由于 116 己精进、由于己发勤、由于己坚强力势、由于己坚强力、由于己坚强精进力、由于 己坚强发勤,且自行道之正行道、随顺之行道、随义之行道、法随法之行道可令脱。 此是「我不能使度脱」〔之义〕。 即世尊已如斯说:「7纯陀!实彼自陷泥沼,其它无有道理可救出陷于泥沼。纯 陀!实彼自不调御、不周伏、不寂灭、其它无有道理可调御、调伏令寂灭」。此是「我 不能令度脱」〔之义〕。 又世尊已如斯说 8自如行恶自污染 自如不行恶自净 不可净他各自净 如斯亦是「我不能令度脱」〔之义〕。 又世尊如斯说。9「如斯,婆罗门!涅盘存在。至涅盘是道亦存在。宣教者之我 亦存在。而我诸弟子受我如斯之教诫、如斯之教示、一部者令成满究极涅盘,一部 者未成满。婆罗门!此时我为何耶?婆罗门!如来是说道者,〔只〕被问而宣说道。 〔学人〕自行道而不可不解脱」。如斯亦是「我不能令度脱」〔之义〕。 117 「度多迦!我于世间不能度脱任何疑惑者」〔之句中〕,疑惑者,是有疑惑、犹豫、 栽(顽迷)、迷惑、疑之人。是剎帝利、婆罗门、毘舍、首陀、在家者、出家者、天、 人亦是。「于世间」者,是恶趣世间……乃至(一八页参照)……而于处世间。此是 「度多迦!我于世间不能度脱任何疑惑者」〔之义〕。 「但汝且了最胜法」〔之句中〕,「最胜法」者,是不死、涅盘。是所有彼一切行之 止、一切依之舍遣、渴爱之尽灭、离贪、灭、涅盘。「最胜」者,是最高、最胜、最 殊胜、透逸、最上胜妙之法。「且了知」是且了知、识知、别知、通达。此是「但汝且 了最胜法」〔之义〕。 「如斯汝可度暴流」,如斯汝可度欲流、有流、见流、无明流,可超越、可离越。 此是「如斯汝可度暴流」〔之义〕。故世尊宣示: 度多迦!我于世间 不能度脱疑惑者 但汝〔自〕了最胜法 如斯汝可度暴流 第五 度多迦学童所问之义释 一一九 -------------------------------------------------------------------------- 小部经典二十二 一二○ 五 梵者!悲愍请教授 我可识知远离法 118 恰如虚空无障碍 可行无依兹寂静 (一○六五) 「梵者!悲愍请教授」〔之句中〕,梵者!请教授,梵者!请教授者,乃梵者!请 摄取,梵者!请怜愍。此是「梵者!请教授」〔之义〕。悲愍者,是悲愍、哀愍、随护、 摄取、怜愍。此是「梵者!悲愍请教授」〔之义〕。 「我可识知远离法」〔之句中〕,远离法者,是不死、涅盘。即是所有彼一切行之 止、一切依之舍遣、渴爱之尽灭、离贪、灭、涅盘。「我可识知」者,是我可知、可 识知、可别知、可所通达。此是「我可识知远离法」〔之义〕。 「恰如虚空无障碍」者,是恰如虚空10无着、无缚、无结缚,如斯无着11、无缚、 不结缚。此是「如虚空无障碍」。譬如虚空而亦血赤色、而亦郁金色、而赤青色、亦 深红色而不染,如斯不染、不污、不昏迷、不染污。此亦是如「虚空无障碍」。譬如 虚空不怒、不恚怒、不拒斥、不害破,如斯是不怒、不恚怒、不拒斥、不被害 119 破。此亦是「如虚空无障碍」。 「可行无依兹寂静」〔之句中〕,「兹寂静」者,是兹寂静而坐于兹,而此坐为坐而 在此众中坐。此是「兹寂静」〔之义〕。或又于兹是寂、寂静、寂灭而安息。此亦是「兹 寂静」〔之义〕。无依〔之句中「依」者〕,是爱依、见依之二依……乃至(四○页参照) ……此是爱依……乃至(四○页参照)……此是见依。舍断爱依、舍遣见依、不依 止眼、不依止耳、不依止鼻、不依止舌、不依止身、不依止意、不依止于色、声、 香、味、触、施主、众、住居、利得、名声、赏赞、安乐、衣服、食物、卧坐所、 病者之资具药品、欲界、色界、无色界、欲有、色有、想有、无想有、非想非非想 有、一蕴有、四蕴有、五蕴有、过去、未来、现在,可见闻觉识不依止诸法、不依 着、不近着、不缚着、不信解、出离、弃遣、离脱、以不限定心而住。此是「无依」。 「可行」者,是可行、行作、动作、活动、护持、持续、维持。此是「可行无依兹寂静」 〔之义〕。故彼婆罗门言: 120 梵者悲愍请教授 我可识知远离法 恰如虚空无障碍 可行无依兹寂静 六 世尊宣示:「多度迦! 有关现世非传闻 一切寂静我告汝 第五 度多迦学童所问之义释 一二一 -------------------------------------------------------------------------- 小部经典二十二 一二二 知彼有念而行作 可度世间之爱着」(一○六六) 「一切寂静我告汝」〔之句中〕,我欲告贪之寂、瞋之寂、痴之寂、忿、恨、覆、 恼、嫉、悭、谄、诳、强情、激情、慢、过慢、憍、放逸、一切烦恼、一切恶行、 一切不安、一切热恼、一切热苦、一切不善行之寂、寂静、寂灭、消灭、安息而欲 言、示、施设、确立、开显、分别、显示、说明。此是「一切寂静我告汝」〔之义〕。 世尊宣示:「度多迦!」〔之句中〕,「度多迦」者,是世尊呼彼婆罗门之名。世尊 者,此是尊重同义语……乃至(一二页以下参照)……此谓世尊语……是与作证共 同施设者。此是世尊宣示:「度多迦!」〔之义〕。 「有关现世非传闻」〔之句中〕,「有关现世」者,是现世(所见之法)、所知之法、 121 考虑之法、度知之法、辨知之法、明暸之法。〔即〕「一切行是无常」……乃至(一九 页以下参照)……「所有集法皆是此灭法」,是有关于所见之法、知之法、考虑之法、 度知之法、辨知之法、明暸之法。如斯是有关于现世(所见之法)。或又有关于所见 之苦、我语苦、有关于所见集而语集、有关于所见道而语道、有关于所见灭而语灭。 如斯亦是「有关于所见之法」。或又可自见,是无时的,可谓来见,可导引于〔圣道〕, 诸识者是有关于所见法各自可知者。如斯亦是「有关于所见之法」。「非传闻」者,不 〔由他之〕传闻、不传说、不传承、不依于藏〔经〕之说、不依于思择、不依于推 论、不依于行相之审思、不依于见、省思、忍,说自己自知通、自现见法。此是「有 关现世非传闻」〔之义〕。 「知彼有念而行作」〔之句中〕,「知彼」者,是知解彼,考虑、度知、辨知、而明 暸。〔即〕「一切行是无常」……乃至(一九页以下参照)……知解「所有集法皆是灭 法」,考虑、度知、辨知而明暸。「有念」者,是由四行相而有念。〔即〕对身修习身 随观念处而有念……乃至(三○页参照)……言彼有念。「行作」者,是行、行作、 122 动作、活动、护持、且维持。此是「知彼有念而行作」〔之义〕。 「可度世间之爱着」〔之句中〕,爱著者,是渴爱。即所有贪、染贪……乃至(一 三页参照)……是贪欲、贪、不善根。「爱着」由于何义而为爱着耶……乃至(八九 页参照)……能扩大扩展。此是「爱着」〔之义〕。「世间」者,是恶趣世间……乃至(八 九页参照)……于处世间。「可度世间之爱着」者,世间之所有爱着之有念彼爱着而 可度、越度、超越、离越。此是「可度世间之爱着」〔之义〕。故世尊宣示。 第五 度多迦学童所问之义释 一二三 -------------------------------------------------------------------------- 小部经典二十二 一二四 世尊宣示:「度多迦! 一切寂静我告汝 有关现世非传闻 知彼有念而行作 可度世间之爱着」 七 大仙!彼之最上寂 我〔闻彼〕而成欢喜 知彼有念而行作 可度世间之爱着 (一○六七) 「我〔闻彼〕而欢喜」〔之句中〕,「彼」者,是尊师之语、语路、说示、教训。「欢 喜」者,是欢、欢喜、喜、随喜、欲、乐、冀求、希望、热望。此是「我〔闻彼〕而 欢喜」〔之义〕。 「大仙!彼之最上寂」〔之句中〕,大仙者,是世尊求大戒蕴、觅求、遍求故是大 仙(大求者)。是大定蕴……乃至(九○页以下参照)……「人牛王于何处耶」?能求、 123 觅求、遍求故是大仙。「最上之寂」〔之句中〕,寂者,是不死涅盘。即所有彼一切行 之止、一切依之舍遣、渴爱之尽灭、是离贪、灭、涅盘。最上者,是最高、最胜、 最殊胜、秀逸、最上胜妙。此是「大仙!彼最上寂」〔之义〕。 「知彼有念而行作」〔之句中〕,知彼者,是知解彼,考虑、度知、辨知、而明暸。 〔即〕「一切行是无常」……乃至(一九页以下参照)……知解「所有集法皆是此灭 法」,考虑、度知、辨知、而明暸。「有念」者,是由四行相而有念。〔即〕对身修习 身随观念处而有念……乃至(三○页参照)……言彼为有念。「行作」者,是行、行 作、动作、活动、护持、持续、且维持。此是「知彼有念而行作」〔之义〕。 「可度世间之爱着」〔之句中〕,言渴爱为爱着。即所有贪、染贪……乃至(一三 页参照)……是贪欲、贪、不善根。爱著者由何义而为爱着耶……乃至(八九页参 照)……于扩、扩大。此是「爱着」〔之义〕。「世间」者,是恶趣世间……乃至(八九 页参照)……于处世间。「可度世间之爱着」者,是世间之所有爱着有念爱着之可度、 越度、度过、超越、离越。此是「可度世间之爱着」〔之义〕。故彼婆罗门言: 大仙!彼之最上寂 我〔闻彼〕而成欢喜 知彼有念而行作 可度世间之爱着 124 八 世尊宣示:「度多迦! 上与下与横及中 汝善知解所有物 知于世间此是着 勿为种种有爱事」 (一○六八) 第五 度多迦学童所问之义释 一二五 -------------------------------------------------------------------------- 小部经典二十二 一二六 「汝善知解所有物」〔之句中〕,汝知解、了知、识知、辨知、通达所有物。此是 「汝善知解所有物」〔之义〕。 「度多迦!者」是世尊呼彼婆罗门之名。「世尊」者,是尊重同义语……乃至(一 二页以下参照)……此谓世尊语……是与作证共同施设之物。此是「世尊宣示:度多 迦!」〔之义〕。 「上与下与横及中」〔之句中〕,上者是言未来,下是过去,横及中是现在。上是 天世间,下是地狱世间,横及中是人世间。上是善法,下是不善法,横及中是无记 法。上是无色界,下是欲界,横及中是色界。上是乐受,下是苦受,横及中是不苦 不乐受。上是由足跖以上、下是由发之顶端以下。横及中是胴体。此是「上与下与横 及中」〔之义〕。 125 「知于世间此是着」,知此是着、此是悬着、此是结缚、此是碍着、了知、考虑、 度知、辨知、而明暸。此是「知于世间此是着」〔之义〕。 「勿为种种有爱事」〔之句中〕,「爱」者,是色爱、声爱、香爱、味爱、触爱、法 爱。「种种之有」是于种种之有对业有、再有〔之义〕。〔即〕于欲有对业有、于欲有 对再有、于色有对业有、于色有对再有、于无色有对业有、于无色有对再有〔之义〕。 是对于再三之有、再三之趣、再三之生起、再三之结生、再三之身体发生〔之义〕。 勿向〔其等种种有之〕爱令生事、令发生事、起事、令生起事而须舍断、除去、灭 除、令为灭无。此是「勿为种种有爱事」〔之义〕。故世尊宣示。 世尊宣示:「度多迦! 上与下与横及中 汝善知解所有物 知于世间此是着 勿为种种有爱事」 〔世尊之说法之偈〕终否……乃至(三二页参照)……说:「世尊!尊师是我师, 我是弟子」而坐。 度多迦学童所问之义释第五〔毕〕 注1 以下Vibh.422参照。 2 以下之文该当作为Sn 之句之说明如亦不适当,在底本乃如斯之记载。 3 有关本偈,前之义释注20参照。 第五 度多迦学童所问之义释 一二七 -------------------------------------------------------------------------- 小部经典二十二 一二八 4 本偈是出处不明。PTS.I,133;134;II,31;MNd.360;CNd.127;242参照。 5 权力者(vibbavi)在底本虽有visavi意义不通。今从PTS 本注记之一异本。 6 有用者(alamattho)在底本有alamatto。应用此字时虽极多,实际应正为alamattho。 7 以下之文是M.I,45之略引用。中阿含九一、周那问见经(大正藏一、五七四b)参照。 8 本偈是由Dhp.165之引用。MNd.32;KV.525;527;法句经卷上(大正藏四、五六六a)参 照。 9 以下之文由M.III,6之引用。中阿含一四四经(大正藏一、六五三b)参照。 10 无着(na sajjati)在底本虽有nappajjati今从PTS 本。 11 无着(asajjamano)在底本虽有apajjamano今从PTS 本。 一 尊者优波私婆曰: 「释迦〔佛〕!我独无依止 不能度于大暴流 普眼者请语所缘 依彼可度此暴流」 (一○六九) 「释迦!我独大暴流」〔之句中〕,独大暴流者,是依止于彼人、又依止于彼法, 以度大欲流、有流、见流、无明流、越度、度过、超越、所离越处之人究竟唯我一 而无第二。又〔斯〕法究竟唯我一而无第二。此是「独」〔之义〕。「释迦者」,是世尊 由释迦族出家故,是释迦。或又是富者、大富者、具财者故是释迦。彼有此等诸财、 所谓、信财、戒财、惭财、愧财、闻财、舍财、慧财、念处财、〔神足财、根财、力 财、觉支财、道财、果财〕、涅盘财。由此等多数之财宝而是富者、大富者、具财者 之故亦是释迦。或又可能者、有能者、1权力者、2有用者、勇者、英雄、战士、 无怖者、无惧者、无骇者、无败走者,怖畏恐怖之舍断者、身毛竖立之离去者故亦 是释迦。此是「释迦!我独大暴流」〔之义〕。 「尊者优波私婆曰」〔之句中〕,「曰」(斯)者,是句之接续。「尊者,」是敬语。 优波私婆,是彼婆罗门之名……乃至(一○页参照)……称呼。此是「尊者优波私婆 曰」〔之义〕。 127 「无依止而不能度」〔之句中〕,「无依止」者,不为依止于人,又不依止于法。「不 第六 优波私婆学童所问之义释 一二九 -------------------------------------------------------------------------- 小部经典二十二 一三○ 能」者,是力不及、不能、不堪。「度」者,是度大欲流、有流、见流、无明流、越度、 度过、超越、离越。此是「无依止而不能度」〔之义〕。 「普眼者!请语所缘」〔之句中〕,「请语所缘」者,请语所缘、对象、依止、近依、 言、示、施设、确立、开显、分别、显示、请说明。此是「请语所缘」〔之义〕。「普 眼者,」是言普眼一切知智。世尊具一切知智、正具、达、正达、成、正成、具备。 在3彼不能见之物此世亦无何物 又无不能识之物亦(无)不可知之物 可能知之物一切皆可知通 旨此如斯之故如来是普眼者 此是「普眼者!请语所缘」〔之义〕。 「依彼可度此暴流」〔之句中〕,「依彼」者,是依止其人,又依止其法。「可度此 暴流」者,可度大欲流、有流、见流、无明流、可越度、度过、超越、离越。此是「依 128 彼可度此暴流」〔之义〕。故彼婆罗门言。 尊者优波私婆曰: 「释迦!我独无依止 而不能度大暴流 普眼者!请语所缘 依彼可度此暴流」 二 世尊宣示:「优波私婆! 具念且观无所有 依〔无所有〕而『非有』 舍欲离惑受灭尽 昼夜观察度暴流〕 (一○七○) 「观无所有具正念」者,彼婆罗门原来得无所有处定,此「是我之依止」,而不知 〔彼之〕依止事。世尊向彼告〔其无所有处是彼之〕依止,更告以出路、〔婆罗门由 此〕入定于非想非非想处定、由此出定,且观察于其际所生心心所法「是无常」,〔又〕 「是苦、是病、是痈、是箭、是痛、是恼、是敌、是毁、是疾、是祸、是不快、是怖 畏、是灾患、是动、是坏、是不恒、是无救护所、是无避难所、是无归依所、是不 归依者、是空缺、是空虚、是空、是无我、是过患、是变易法、是不坚实、是痛根、 是杀戮者、是非有、是有漏、是有为、是魔食、是生法、是老法、是病法、是死法、 129 是愁、悲苦、忧恼法、是杂染法、是集、是灭没、是不乐味、是过患、是不出离」, 以且观察、眺望、省思、普观。「具念」〔之句中〕,「念」者,是所有念、随念、想念 第六 优波私婆学童所问之义释 一三一 -------------------------------------------------------------------------- 小部经典二十二 一三二 ……乃至(一八页参照)……是正念。此言为念。「具」此之念、正具、达、正达、 成、正成、令具备者言为具念者。此是「具念且观无所有」〔之义〕。 「世尊宣示:优波私婆」〔之句中〕,「优波私婆!」是世尊呼彼婆罗门之名。「世 尊」者,是尊重之同义语……乃至(一二页以下参照)……此谓世尊〔语〕……是与 作证共同为施设者。此是「世尊宣示:优波私婆」〔之义〕。 「谓非有〔依无所有处〕度暴流」〔之句中〕,一切「谓非有」是无所有处定。由何 谓一切非有是无所有处定耶?于识无边处定有念而入定、由此出定,彼识令无、令 为非有、令消灭而观一切非有。由此一切谓非有是无所有处定。依〔其无所有处定〕、 近依、所缘、对象此而度欲流、有流、见流、无明流、须越度、度过、超越、离越。 此是「谓非有度暴流」〔之义〕。 130 「舍断诸欲离疑惑」〔之句中〕,欲者,若概言之是事欲与烦恼欲之二欲……乃至 (二七页参照)……言此等为事欲……乃至(二八页参照)……言此等为烦恼欲。 「舍断诸欲」者,是遍知事欲、舍烦恼欲、舍断、除去、灭除、令之灭无。此是「舍断 诸欲」〔之义〕。「离惑」〔之句中〕,言疑为疑惑。〔即〕对于苦犹豫……乃至(一○ 五页参照〕……为远离疑惑、离、离去、出离、弃遣、离脱、离缚,以不限定心而 住,如斯是「离惑」〔之义〕。或又离4三十二之无用论、离、离去、出离、弃遣、离 脱、离缚。以不限定心而住。如斯亦是5离惑(论)〔之义〕。此是「舍断诸欲离疑惑」 〔之义〕。 「昼夜观察渴爱灭」〔之句中〕,渴爱者,是色爱、声爱、香爱、味爱、触爱、法 爱。「夜」者,是夜。「昼」者,是日中。观昼夜渴爱之尽灭、轮回之尽灭、轮转之尽 灭,观察、见、眺、省思、普观。此是「昼夜观察渴爱灭」〔之义〕。故世尊宣示。 世尊宣示:「优波私婆! 具念且观无所有 依〔无所有〕而『非有』 131 舍欲离惑爱灭尽 昼夜观察度暴流」 三 尊者优波私婆曰: 「一切诸欲于离贪 舍他依止无所有 第一有想解脱信 彼不退住立其处」 (一○七一) 「一切诸欲于离贪」〔之句中〕,「一切」者,是普一切、一切之一切、无残、无余。 第六 优波私婆学童所问之义释 一三三 -------------------------------------------------------------------------- 小部经典二十二 一三四 此是「一切」。「于诸欲」者,〔欲〕者若概言之是事欲与烦恼欲之二欲……乃至(二七 页参照)……言此等为事欲……乃至(二八页参照)……言此等为烦恼欲。「一切诸 欲于离贪」者,于一切诸欲离贪、弃贪、唾弃贪、脱贪、舍断贪、舍遣贪,能镇伏所 贪。此是「一切诸欲于离贪」〔之义〕。 「尊者优波私婆曰」〔之句中〕,「曰」(斯)者是句之接续。尊者是敬语。优波私 婆者是彼婆罗门之名……乃至(一○页参照)……称呼。「依止无所有而舍他、」舍 下之六定(四禅定及下二无色定),遣、遍舍、越、超越、离越而依止无所有处定、 132 止着、系着、近着、缚着,信解。此是「舍他依止无所有」〔之义〕。 「信第一有想解脱」〔之句中〕,有想解脱者是6七有想解脱。无所有处定解是其 等有想定之最高、最胜、最殊胜、秀逸、最上、胜妙。「第一」,是最高、最胜、最 殊胜、秀逸、最上、胜妙之〔有想解脱〕由信解脱而信解,于其处信解,信解彼、 行彼、屡屡为彼、重彼、向于彼、倾于彼、赴于彼,以彼为主。此是「信第一有想解 脱」〔之义〕。 「彼不退住立其处」〔之句中〕,应住立耶与否耶?「如斯耶」?「不然耶」?「如何 耶」?「方何耶」?是疑之质问、疑念之质问、迷惑之质问。此是「可住立耶与否耶」〔之 义〕。「于其处」者,是无所有处。「不退去」者,是不退去、不动转、不离去、不消失。 或又不染、不污、不昏迷、不染污。此是「彼不退住立其处」〔之义〕。故彼婆罗门言。 尊者优波私婆曰: 一切诸欲于离贪 舍他依止无所有 第一有想解脱信 彼不退住立其处 133 四 世尊宣示:「优波私婆! 一切诸欲于离贪 舍他依止无所有 信第一有想解脱 彼不退住立其处」 (一○七二) 「一切诸欲于离贪」〔之句中〕,一切者,是普皆、一切之一切、无残、无余。此 是「一切」。「于诸欲」者,〔欲〕若概言之,是事欲与烦恼欲之二欲……乃至(二七页 参照)……此等言为事欲……乃至(二八页参照)……此等言为烦恼欲。「一切诸欲 于离贪」者,于一切诸欲离贪,弃贪、唾弃贪、脱贪、舍断贪、舍遣贪、能镇伏所贪。 此是「一切诸欲于离贪」〔之义〕。 第六 优波私婆学童所问之义释 一三五 -------------------------------------------------------------------------- 小部经典二十二 一三六 「世尊宣示:优波私婆!」〔之句中〕,优波私婆!是世尊呼彼婆罗门之名。「世 尊」者,是尊重之同义语……乃至(一二页以下参照)……此谓世尊〔语〕……是与 作证共同为施设者。此是「世尊宣示:优波私婆」〔之义〕。 「舍他依止无所有」,舍下之六定,遣、遍舍、越、超越、离越而依止无所有处 定、正着、系着、近着、缚着、信解。此是「舍他依止无所有」〔之义〕。 134 「信第一有想解脱」〔之句中〕,「有想解脱」是七有想解脱。无所有处定解脱是其 等有想定之最高、最胜、最殊胜、秀逸、最上、胜妙。由信解解脱「第一」、最高、 最胜、最殊胜、秀逸、最上、胜妙之〔有想解脱〕而信解、信解其处、信解彼、行 彼、屡屡为彼、重彼、向于彼、倾于彼、赴于彼、以彼为主。此是「信第一有想解脱」 〔之义〕。 「彼不退住立其处」〔之句中〕,「住立」者,可住立、可住立7六万劫之间。「于 其处」者,是于无所有处。「不退去」,是不退去、不动转、不离去、不消失、而不灭 损。或又不染、不污、不昏迷、不染污。此是「彼不退去住立其处」〔之义〕。故世尊 宣示。 世尊宣示:「优波私婆! 一切诸欲于离贪 舍他依止无所有 信第一有想解脱 彼不退住立其处」 五 若彼不退〔无所有〕 其处多年之住立 普眼者其处解脱 彼可成为清凉耶 135 又如斯者之识〔者〕 当于可为亡灭耶 (一○七三) 「若彼不退去,其处若住立」〔之句中〕,「若彼住立〕者,是若彼可住六万劫之间。 「其处」者,是无所有处。不退去者,是不退去、不动转、不离去、不消失、不灭损。 或又不染、不污、不昏迷、不染污。此是「若彼不退去,其处为住立」〔之义〕。 「普眼者!多年」〔之句中〕,「多年」者,是多年、数年、数百年、数千年、数十 万年、数百劫、数千劫、数十万劫。「普眼者」,是言一切知智为普眼……乃至(一 六二页参照)……如来以其故是普眼者。此是「普眼者!多年」〔之义〕。 136 「彼解脱其处,可成清凉耶?〔又〕如斯者之识,可为亡灭耶」者,彼得其处清 凉之状态,是恒、常恒、不变易而可永久住立于其处耶?又彼之识亡、断绝、灭、 第六 优波私婆学童所问之义释 一三七 -------------------------------------------------------------------------- 小部经典二十二 一三八 为非有,欲界、色界、无色界之结生识而可生起耶?问生于无所有处者之常与断。 或在其处而可于无余涅盘界般涅盘耶?又说彼之识亡而更为欲界、色界、无色界之 结生识可生起耶?问于无所有处生者之般涅盘与结生。「如斯者」,是于无所有处生 起之如斯者,如是住立彼之类、彼之部类者。此是「彼解脱其处,可为清凉耶?〔又〕 如斯者之识,可为亡灭耶」〔之义〕。 故彼婆罗门言: 若彼不退〔无所有〕 其处多年之住立 普眼者其处解脱 彼可成为清凉耶 又如斯者之识〔者〕 当于可为亡灭耶 六 世尊宣示:「优波私婆! 譬如于强风 吹飞之火焰 又如至灭没 不入存在数 如斯之牟尼 名身〔识〕解脱 又如至灭没 不入〔存在〕数」 (一○七四) 137 「譬如于强风,吹飞之火焰」〔之句中〕,火焰者,是火之焰。风,是东风、西风、 北风、南风、有尘风、无尘风、寒风、热风、8微风、烈风、毘岚风(台风)、翼风、 金翅鸟风、多罗叶扇风。「譬如于强风,吹飞之火焰」者,是强风所吹飞,被吹起、 斥散、除去、伏、镇伏者。此是「譬如于强风,吹飞之火焰」〔之义〕。 「世尊宣示:优波私婆!」〔之句中〕,「优波私婆!」是世尊呼彼婆罗门之名。「世 尊」者,是尊重之同义语……乃至(一二页以下参照)……此谓世尊〔语〕……是与 作证共同施设者。此是「世尊宣示:优波私婆!」〔之义〕。 「至灭没不入〔存在〕数」〔之句中〕,「至灭没」者,是至于灭没、赴于灭没、行 于灭没、灭、寂灭、终熄。「不入于数」者,〔谓〕行于此方向而不入(可言)之数, 不可指示、不可数、不可认。此是「至灭没不入于数」〔之义〕。 「如斯之牟尼,名身之解脱」〔之句中〕,「斯」者,是譬喻与〔事实〕为照合(句)。 「牟尼」者,智言为牟那……乃至(八四页以下参照)……超着与网此为牟尼。名身 之解脱,彼牟尼原来既解脱名身、解脱色身、9由彼分〔舍断〕、超越〔舍断〕、镇 伏舍断而舍断,彼牟尼来于有之边〔最终〕而获得四圣道,获得四圣道故,而亦遍 第六 优波私婆学童所问之义释 一三九 -------------------------------------------------------------------------- 小部经典二十二 一四○ 知名身、色身,遍知名身、色身故而由究竟解脱而脱名身、色身,已解脱。此是「如 斯之牟尼,名身之解脱」〔之义〕。 138 「至灭没不入数」〔之句中〕,「至灭没」者,是于无余涅盘界而般涅盘。于无余涅 盘界而般涅盘,不入于〔存在之〕数,「剎帝利、婆罗门、毘舍、首陀、在家者、出 家者、天、人、有色者、无色者、有想者、无想者、非想非非想者」,无可称计彼因, 无缘、无原因、不入〔存在之〕数,不可指示、不可数、不可认。此是「至灭没不入 数」〔之义〕。故世尊宣示。 世尊宣示:「优波私婆! 譬如于强风 吹飞之火焰 又如至灭没 不入存在数 如斯之牟尼 名身〔识〕解脱 又如至灭没 不入〔存在〕数」 七 灭没之彼或非有 或是常恒而无病 牟尼!愿彼为解说 此法尊师如实知 (一○七五) 「灭没之彼或非有」者,是灭没之彼或此非有耶?彼灭、断绝、亡灭耶?此是「灭 没之彼或非有」〔之义〕。 「或是常恒而无病」者,或是恒、常恒、不变易者而可永久住立于其处耶?此「或 139 是常恒而无病」〔之义〕。 「牟尼!愿彼为解说」〔之句中〕,「彼」者,是我问、我乞、我求、我信乐。「牟 尼」者,言智为牟那……乃至(八四页以下参照)……超着、网者是牟尼。「愿彼为 解说」,愿请为语、言、示、施设、确立、开显、分别、显示、说明。此是「牟尼! 愿彼为解说」〔之义〕。 「此法尊师如实知」者,是尊师如实知此法、识、考虑、度知、辨知、明暸。此 是「此法尊师如实知」〔之义〕。故彼婆罗门言: 灭没之彼或非有 或是常恒而无病 牟尼!愿彼为解说 此法尊师如实知 八 世尊宣示:「优波私婆! 灭没者无〔有非有〕量 彼不言〔有非有〕 第六 优波私婆学童所问之义释 一四一 -------------------------------------------------------------------------- 小部经典二十二 一四二 彼己无其所〔烦恼〕 一切诸法害破时 一切语路被害破」 (一○七六) 「灭没者无有量」者,于灭没无余涅盘界般涅盘者、无有色之量、无有受之量、 想之量、行之量、识之量,不存在、不能得、被舍断、正断、寂灭、安息、不得生 140 起,以智火所烧者,此是「灭没者无有量」〔之义〕。 「世尊宣示:优波私婆!」〔之句中〕,「优波私婆!」是世尊呼彼婆罗门之名。「世 尊」者,是尊重之同义语……乃至(一二页以下参照)……此谓世尊〔语〕……是与 作证共同施设者。此是「世尊宣示:优波私婆!」〔之义〕。 「于彼无可所言彼」,可言「由彼贪而染」,可言「由彼瞋而怒」,可言「由彼痴而昏 迷」,可言「由彼慢而结缚」,可言「由彼见而执取」,可言「由彼掉举而散乱」,可言「由 彼疑而不决定」,可言「由彼随眠而强力」,其舍断等诸行,于诸行之舍断故,可言「由 彼趣,〔彼〕地狱有情、畜生、饿鬼、人、天、有色者、无色者、有想者、无想者、 非想非非想者」,可语、可言彼无因、无缘、无原因。此是「于彼无可所言彼」〔之义〕。 「一切诸法害破时」者,是一切诸法、一切诸蕴、一切诸处、一切诸界、一切诸 趣、一切诸生起、一切诸结生、一切诸有、一切诸轮回、一切诸输转,被破、害破、 141 取去、取除、坏、破坏、舍断、正断而寂灭、安息、不得生起、以智火所烧之时。 此是「一切诸法害破时」〔之义〕。 「一切语路被害破」〔之句中〕,语路者,是烦恼、蕴、行,彼之语、语路、增语、 增语路、辞、辞路、施设、施设路、破、害破、取去、取除、坏、破坏、舍断、正 断而寂灭、安息、不得生起、以智火所烧之。此是「一切语路、被害破」〔之义〕。故 世尊宣示。 世尊宣示:「优波私婆! 灭没者无〔有非有〕量 彼不可言〔有非有〕 彼已无其所〔烦恼〕 一切诸法害破时 一切语路被害破」。 世尊之说法终……乃至(三二页参照)……「尊师!世尊是我师,我是弟子〕而 坐。 优波私婆学童所问之义释第六 〔毕〕 第六 优波私婆学童所问之义释 一四三 -------------------------------------------------------------------------- 小部经典二十二 一四四 注1 前义释之注5参照。 2 前义释之注5参照。 3 有关本偈,前义释之注4参照。 4 有关三十二无用论,于大义释一、二九三页之注6 参照。 5 惑(kathahi)于该当Sn之原文katha之语为kathamkatha之略,虽是用为疑惑之 意义,今katha不是疑惑之意义,是「论」又「说」之意义而说明者。 6 七有想解脱是指四禅定及下三无色定者。 7 生于无所有处天有情之寿量是六万劫。A.I,268;Vibh.426等参照。 8 微风(paritta vata)此语在底本虽无,由本卷三六五页之文补入。 9 彼分、超越、镇伏之三舍断,于后世之注释时代为彼分(tadanga)镇伏(vikkhambhana) 正断(samuccheda)安息(patippassaddhi)出离(nissarana)之五舍断。有关此等之 意义DhaA.352f;解脱道论卷一(大正藏三二、三九九c 以下)参照。 |
|||